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汙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壹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壹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壹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壹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壹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壹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壹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壹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壹些道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壹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裏的壹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壹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壹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壹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
在沈痛的氛圍中外祖母出現了,雖然阿廖沙(即高爾基)的父親死了,但她的到來卻使他重見光明,文中有這樣壹段話“在她沒來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壹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帶領到光明的地方,用壹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壹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在與外祖母接觸的這壹小段時間裏,阿廖沙就下此斷言,可見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但是,幸福相處的日子並不是很多,“壹種濃厚的,色彩班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奔流了。”那是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在彌漫著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中,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開了帷幕。
這“壹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壹起熱烈地參加了壹份。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讓他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有壹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麽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壹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裏發生戰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壹忍再忍。
她可以說是為自己而活,也可以說是為別人而活。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中,她讓我覺得是在為和平爭取點什麽,也許是寧靜,也許是快樂,總讓人捉摸不透。這大概就是因為她的善良,在為別人付出時,她已忘懷了自己。就像冰心《觀舞記》所寫的那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外祖母就像這個舞蹈者,在自我付出時,她忘懷了所有。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爾基對外祖母的外貌描寫生動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壹種難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裏,快活的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但這面孔卻被松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兒給弄壞了。她從壹個鑲銀的黑色鼻煙壺裏嗅煙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心卻射出壹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壹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外祖母的形象馬上出現在眼前,特別是她那件神秘的黑衣服,似乎在裏面藏有鮮為人知的秘密。
導讀中說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中最光輝、最有人性,同時也是最富藝術魅力的形象之壹。那獻身科學事業的進步分子“好事情”就是最理性,但永遠被人討厭,熬到孤獨盡頭,直到人們心中醒悟,才能得到關愛的極富藝術魅力的形象之壹。在喜歡外祖母這個人物的同時我也喜歡“好事情”。雖然他叫好事情,但他壹點也不好,為了他熱衷的科學事業,他把房東的地板燒壞了,墻紙弄臟了,撕破了。
他壹個人孤獨得可怕。連快樂女房客的那只可愛的貓也不往他的膝蓋上爬。原因就是他身上有股酸味(我想可能是他在研究某化學物發出的酸味留在了身上)。最可悲的是“最有人性”的外祖母也不去接近他,還叫阿廖沙不要老在他身邊轉。
是的,“好事情”他真的是可憐極了。由於貧窮,他只穿壹些破衣服;為了事業,他幾乎沒有朋友。他知道沒有人會喜歡他,還故意不讓阿廖沙接近自己,他明知道阿廖沙可能會是他在這兒的好朋友,但為了阿廖沙的家人不罵他,“好事情”也只能自己承受孤獨的折磨。因為他是外地人,壹個親人也沒有。他總是憋著、憋著,“哪怕對壹塊石頭,對壹棵樹,也想談談心”這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不禁讓我想到壹些創造事業的人們,雖然他們掙了許多錢。但是由於繁忙,他們放棄了其它的壹切,也失去了其它的壹切。可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當有些人在追求生活美,欣賞日出日落,享受絲絲涼風,品味月下美酒時,而有些人卻壹心追求著自己的事業夢。對於“好事情”更可以說是壹種精神與心靈***同追求的夢。物質生活只是人生的小小點綴,而因事業所取得的成就更被他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