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與眾不同)才能出眾,說:“妳,宰相之器,我應該把子孫托付給妳,怎能以下屬官吏來對待妳呢?”
上元初年,任監察禦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劉審禮戰敗而死,婁師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敗亡之人,於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領論贊婆等人在赤嶺準備了牛酒迎接慰勞,婁師德宣論唐朝國威和信義,說明利害關系,敵虜害怕並心悅誠服。後來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禦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與敵虜在白水澗交戰,八戰八勝。
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撿校豐州都督。他穿著皮褲,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沒有轉運購買的損費。武後頒降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進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後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禦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
聖歷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在會州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謚號是貞,安葬時朝廷給予往還的儀仗禮遇。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為人深沈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婁師德素來體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氣地說:“我被鄉巴佬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辭行將要赴任,婁師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說:“有人將唾沫吐到臉上,我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不對。擦掉唾沫,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讓唾沫自然幹掉。”任夏官侍郎註擬選官時,候補官員擠到桌案前查看名單。婁師德說:“讓我來選擇好嗎?”候補官員仍不離開,他於是掄起筆說:“墨水要弄汙妳們了!”
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二人同列(平級)後,狄仁傑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後發覺了,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回答說:“做將帥謹於職守,是否賢明我卻不知道。”武後又問:“他知人嗎?”狄仁傑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沒聽說他知人。”武後說:“朕任用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確實知人。”拿出婁師德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道:“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負責邊地要塞、擔任將相三十年,恭謹勤懇質樸忠誠,不偏不倚,當時酷吏殘忍,很多人不能幸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終,與郝處俊不相上下,世人談論忠厚長者,並稱婁、郝。
2. 誰有《婁公盛德》的譯文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將。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進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婁師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長史盧承業感到驚異。
為此,盧承業對他說:“吾子臺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舊唐書·婁師德傳》) 上元初年,婁師德又累補監察禦史。 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鑒於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勇士,以便進行軍事反攻。
婁師德雖身為文臣,卻也 *** 入伍。唐高宗對婁師德的行為大為贊賞,特意讓他假朝散大夫。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壹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參見青海之戰)。唐軍各路兵馬計達18萬,實謂空前。
吐蕃聞訊後,以大論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今青海樂都南)交戰。
但唐軍進展不順,劉審禮於九月兵敗被俘。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戰,後來又消極防守,使唐軍處處被動挨打。
當李敬玄即率唐軍奔逃至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幹戶莊)時,被噶爾·欽陵率軍包圍。幸得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襲吐蕃兵營,擊敗吐蕃軍,李敬玄才得以率軍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但唐軍已損兵過半。
此時的唐軍已是兵無鬥誌,如果吐蕃再次發兵攻打,唐軍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危急時刻,婁師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將士,使唐軍士氣得以復振。
隨後,婁師德又奉命出使吐蕃,與吐蕃將論贊婆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婁師德在會談中,極為宣揚唐廷休戰求和之意,以此穩住吐蕃,並趁機鞏固河隴壹帶的防線。
論贊婆見唐軍求和,也表示贊同。隨後,雙方立即罷兵,吐蕃此後數年不再犯邊,邊境稍寧。
唐高宗以婁師德之功,遷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西寧壹帶)司馬,並知營田事。從此,婁師德成唐朝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將領。
經過青海之戰,唐在河隴壹帶采取守勢,屯田備邊。吐蕃在則穩紮穩打,逐步擴大其占領區域。
吐蕃雖然不大舉深入唐朝腹地,但卻經常騷擾邊境地區。這引起了唐廷的極大關註,唐高宗決意再次對吐蕃用兵。
開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壹日,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奉命出擊,在良非川(今青海***和西南)大敗吐蕃軍。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爾·欽陵率眾進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東)等州。
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軍。面對吐蕃的不斷進範,婁師德率兵進行反擊,雙方在白水澗(今青海湟源南)相遇。
由於婁師德指揮有方,使唐軍八戰八捷。這次輝煌的勝利,使吐蕃的攻勢受到遏制,連後來《幼學》上都有“婁師德八戰八捷”的句子。
戰後,婁師德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與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於河源壹帶***禦吐蕃。為了不讓婁師德推辭,武則天特意說:“卿有文武材,勿辭也!”(《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婁師德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
武則天在位期間,非常重視儲糧備戰,所以婁師德在主管北方營田十余年間,“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書·婁師德傳》),取得儲備糧食數萬斛的巨大成績。邊鎮兵土,糧食充足,免去了轉運糧草的大事。
武周時期其所以能夠取得收復安西四鎮(參見安西之戰)等重大軍事勝利,與此不無關系。武則天對婁師德的表現非常欣慰,並親下詔書嘉獎婁師德:“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
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舊唐書·婁師德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被召回朝廷,封為夏官侍郎判、判尚書事;長壽二年(693年)壹月初十,又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不久,武則天考慮到營田關系到邊鎮軍糧的供應,非常重要,所以對婁師德說:“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
(《舊唐書·婁師德傳》)遂於延載元年(694年)壹月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懷遠(今寧夏銀川)等軍及河(治袍罕,今甘肅臨夏)、蘭(治子城,今甘肅蘭州)、鄯(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邊鎮軍事屯田非常興盛,其中婁帥德主管時最為輝煌。
不久,婁師德再次被召回朝廷,遷秋官尚書、原武縣男。 此時吐蕃贊普器弩悉弄為加強君權,除掉權重壹時的噶爾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殺重臣噶爾·贊輾恭頓。
大論噶爾·欽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戰功,以求保身。並與其弟贊婆率大軍取道臨洮(今屬甘肅),進攻河西,以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系通道。
唐廷於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壹月十壹日以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率軍迎戰。二十六日,又以。
3. 文言文翻譯高手來從"師德長八尺方口."到"乃不知吾逮遠矣"加標點原文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沈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在夏官註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汙爾!”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後覺,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翻譯 婁師德身長八尺,方口博唇,為人寬厚,深沈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計較.壹次他與李昭德壹同入朝,婁師德因身體肥胖而行動緩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來,便怒罵他:“為田舍子所留.”婁師德卻笑著說:“吾不田舍,復在何人?” 婁師德的忍讓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後來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刺史,將要赴任時,婁師德問他他:“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說:“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 這就是成語受唾自幹的來歷.正因如此,婁師德才在武則天執政時,始終受到武則天的信任.\x0b婁師德除了上述的優點外,還善於舉諫人才.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壹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壹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新唐書·婁師德傳》)後來,狄仁傑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4. 翻譯:狄仁傑和婁師德師德河隴地區鎮守四十多年,恭恭敬敬勤於公事從不懈怠,使百姓和少數民族都能安居樂業。
性情沈穩厚道能寬恕別人,狄仁傑如相,是師德舉薦的;但是狄仁傑不知道,所以內心很輕慢師德,多次排擠他於朝堂之外。太後察覺了這件事,曾經問狄仁傑:師德賢嗎?狄仁傑回答說:作為將領他能夠認真的鎮守邊關,賢我卻不知道。
太後又問:師德能識人麽?狄仁傑回答說:我和他曾經是同僚,沒有聽說他能識人。太後說:我能夠發現愛卿妳,是師德舉薦的,所以也可以算得上是識人了。
狄仁傑出去後,感嘆說:婁公道德高尚,我被他包容很久了,我卻不能發現蛛絲馬跡(他包容我)。當時朝中誹謗汙蔑很多,師德長時間出任要職,唯壹能以好的功名結束自己的仕途,人們因此敬重他。
5. 文言文雁奴的翻譯雁宿於江湖之滸有壹種鳥,名叫雁奴.是雁裏面個頭最小的.然而天性機警.雁群夜晚睡覺的時候總會選壹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每到雁群睡的時候,唯獨雁奴不睡,它好象在為雁群站崗放哨,只要周圍有壹點響動,它第壹個先叫,雁群就互相叫喚逃走.後來本地的人知道了雁奴的這個特點,就想了壹個辦法來捉它們:先在雁群附近點燃火把,雁奴就開始大聲的報警,人馬上把火滅了,雁群驚醒之後,到處看,沒有動靜啊,又睡了,過壹會人又把火點燃,雁奴又叫,就這樣反復幾次,雁群以為雁奴在欺騙它們,影響了它們睡覺,於是都去啄它,把它趕的遠遠的,又都睡了.就這樣,這些本地的人可以高舉火把去捉雁群了,而雁奴害怕大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在雁群剛剛睡的迷迷糊糊的時候,壹網撒下去,沒壹個跑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