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音樂、射箭、騎馬車、書法、數學。
《周禮》的六藝是西周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禮、樂(詩)、射、禦、書、數。
其中禮分五禮(吉、兇、賓、軍、嘉);樂分六樂(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註、襄尺、井儀);禦有五禦(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數有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提倡繼承周代禮樂文化,大力推行六藝教育。《論語·述而》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裏的“藝”壹般都解釋為六藝。孔子自己早年受過良好的六藝教育,也十分擅長駕車,以禮、樂、射、禦、書、數為教,創設了儒家學派。
三千弟子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後,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教育兩大傳統。
擴展資料:
六藝的教育
六藝教授可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以書、數為主,大學以禮、樂、射、禦為主。到了漢朝,以儒學為尊,中央設太學,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
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代沿襲舊制,在國子監下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稱為“六學”。
六學之中,國子學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太學吸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其他則吸收低級官員子弟,還可吸收壹定數量的庶民子弟,並且還有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外國學生前來留學。
以書取人始於漢代,置書學博士始於晉代,而專門設置書學則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國子監書學館的教科書包括《石經》、《說文》、《字林》等等,專門講授書法。
算學館教課書包括《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綴術》等等。國子監生員唯彈琴、習射不禁。因為樂、射兩項屬於儒家"六藝"範疇,不但不可禁止,還應大力提倡。唐代曾壹度改國子監為司成館、成均館,後又恢復原名。
宋初,學制上仍沿唐舊制,承襲了廟學制的精神。惟國子監中,只設有國子學及太學。洪武初年規定生員專治壹經,以禮、樂、射、禦、書、數 設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數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500字, 數學須通《九章算術》。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國子生及縣學生員皆習射……命國子監辟射圃賜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國子監修建了射圃,給監生分發了弓箭,供監生練武習射。孔廟、國子監西側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員習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學、縣學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廟之東設有射圃,是用來教學生練習射箭及武藝的地方。文廟生員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員習武之所。武生員屬教官管理,除騎射外,教以五經七書,晨將傳及孝經四書,俾知大義。在射圃內,置備弓矢,教官率武生較射。
明代武學創設於洪武年間,開始僅在大寧等儒學內設置武學科目,教導武官子弟。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建立兩京武學,分別設教授1人,訓導6人,教習幼官及子弟未襲職者,儲養訓習以備任用。
北宋範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胡瑗主教,主張諸生習射遊息,曾舉行鄉射。宋儒胡瑗、明儒顏元在自己主持的書院中推行六藝教育,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顏元針對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教育方法,主張把“六藝”。
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致力於培養有真本領的經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復“周孔正學”,主張以“六德、六行、六藝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之類,教其門人”,尤重六藝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