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註引董仲舒雲:“成均,五帝之學”
黃以周雲:“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按周名大學曰成均,仍沿五帝之稱也。
孫詒讓《周禮正義》謂:周大學之名,見此經(《周禮》)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由又有辟雍、上庠、東序(又稱東膠)、瞽宗,***五學,此外又有小學,參見“辟雍”條。後世唐高宗曾改國學為成均監。
《禮記·文王世子》:“三而壹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 註:“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武帝謚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賓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陽》詩:“憶在成均***攜手, 泉山 門下相知久。”
清 昭梿 《嘯亭雜錄·莫葆齋》:“ 莫葆齋 晉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時帆 先生最為賞識,每考必列前茅。”
清 湯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孫)墓誌銘》:“美豐儀,饒幹濟才,讀書成均,以選例待佐州牧。”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亦取“成均”壹詞的“大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