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優質課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展示課《伯牙絕弦》優秀教案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8單元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壹篇文言文,講述了壹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年級學生的現有基礎、學習能力,我確定
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初讀感知?精讀領悟?深讀啟思?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正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註釋和工具書讀通,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因為《伯牙絕弦》作為中華經典詩文體現的真知己境界感
動了幾代人;文言文是我們燦爛的古代文化載體,作為6年級的小學生有能力也有必要欣賞和吸收這些文化;所以我利用音樂渲染氣氛及生動的故事講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伯牙子期純真的友情及學習
古文的無限樂趣。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誼。因為學生年紀尚淺,人生經驗有限,不太能理解知音的可貴和知音難覓的無奈。所以我側重在反復讀中對故事進行深入
分析,從而使學生體會伯牙子期?聞琴弦而知其雅意?的真知己境界,及子期逝世後,伯牙刻骨銘心的痛以至於?摔琴謝知音?的極端方式表達對子期無邊的悼念。
教學方法:
4說教法,學法
1、教法:?創設情境?法:使用人物圖片、《伯牙絕弦》、《高山流水》等音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入情入境,激發情感,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我利用?以讀代講?法,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文章,對文言文進行強化感悟、註重積累的策略。從而突出本文重點。?談話法?:采用問答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產生答案,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研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點撥引導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伯牙子期的真摯友情。此外還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等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2、學法: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者、培養者,學生是主體,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本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借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相互啟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與教法相輔相成在教學中學生堅持自學為主;采用?自讀自悟法?,?合作學習法?歸納總結法?,過程滲透?讀,思,議,悟? 的學法。
教學用具:
利用伯牙子期人物圖片引出主人公;音樂《伯牙絕弦》激起學生對故事的好奇,為課文的講授打好基礎、最後播放古箏曲《高山流水》,回味伯牙子期真摯的知己情誼。
教學課時:我計劃用2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學過程:
課堂結構:初讀感知?精讀領悟?深讀啟思過程滲透?讀,思,議,悟?
教學過程的流程是:創設情境?激發好奇?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拓展延伸?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壹)創設情境:
1教師談話,發學生疑問:古今中外有許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誰能說(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 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壹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2教書講述: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3這節課我們壹起學習流傳千古,吟誦至今的有關知己朋友的文言文,之前我們先來聽壹首歌《伯牙絕弦》;(借助音樂《伯牙絕弦》引出新 課內容,讓學生對?伯牙絕弦?講述的故事產生興趣,為學生探究心理的產生埋下伏筆;)
(二)激發好奇
1教師講述: ?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
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發學生疑問:今天我 提問設疑們,為課就壹起走進《伯牙絕弦》,讀讀課文,妳能找出?伯牙絕弦?的 學生讀文前因後果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三)自主研讀:
1由於文章篇幅短,古今差異不大,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聯系上下文可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具體步驟如下: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試著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說壹說。
(2)指名讀,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註意停頓恰當。 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3)師疏通文意: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妳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如癡如醉,擊節稱快):
?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伯牙摔破了琴,拉斷了弦,終生不再彈琴。)
(4)師範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四)合作探究:
1教師講述故事背景感知故事內容。
(故事背景:這是壹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相傳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 最擅長彈琴。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壹個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是壹對千古傳誦的至 故事補充 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有句話叫?聞弦音而知雅意? 他們兩個互為知音。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壹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壹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 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 有人像鐘子期壹樣能體會他演奏的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自此始 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
2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與全班交流;產生的不同意見由
全班同學壹起辨析、評判,以實現平等對話和***同提高;如:伯牙為什麽要用絕弦這麽極端的方式來悼念子期,難道他不可能遇到其他知音?
補充: 《警世通言》:鐘子期病故。伯牙聞知,淚如湧泉,去子期墳前祭拜,並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壹摔,摔得玉軫摧殘,金徽零亂。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俞伯牙《悼子期》;鳳
尾------搖琴的末端。現在已經不再彈了。因為知音已經不在。琴都不彈了。當然包含有冷落的意思。也就用寒字來寓意了。來形容那種寂寞與無言。譯文:回憶去年春天,我在江邊遇見妳。今天再次來訪,卻見不到知音的妳了。只是見到壹座墳,令我淒慘傷心。傷心傷心啊傷心,讓我忍不住眼淚紛紛。要來見妳時多麽開心,知道妳已死,我離開時又是多麽痛苦,連江邊都起了愁雲。我不會再彈這首曲子了,就折斷這把琴為妳陪葬吧。)子期死後,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壹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壹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子期壹死,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壹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悲痛絕、而伯情操和智慧高深,遇到知己談何容易,與其壹個人孤獨彈奏無人理解,不如絕弦謝知音。知音已死,留琴何用,斷弦以鳴念知音而絕琴之意。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所喻示的正是壹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3討論交流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聯系上下文、借助註釋、查古漢語詞典、工具書、多了解古代典故)
(五)師生互動:
1進壹步深化課文分析伯牙?遇知音失知音謝知音?(絕弦)過程中的心理過程;感受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展現板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