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儆猴為常用成語,讀音為shā jī jǐng hóu,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殺雞儆猴”說的是殺掉雞來嚇唬猴子,比喻懲戒壹個以警戒其余。在耍猴人看來殺掉雞的成本遠遠低於殺掉猴子的成本,雞較之於猴子要無用的多。
而雞們壹向是“作秀”的高手,什麽“雞飛狗跳”、“雞飛蛋打”,總之上得了臺面,於是被殺的雞總要把“被殺”演繹成壹場大張旗鼓奢侈鋪張的大片。
滿地雞毛的掙紮,血流四處的慘境,呼天搶地的鳴冤。用這種效果來嚇唬猴子是綽綽有余的了,猴子們自然不想身首異處,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擴展資料:
壹、典故故事: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軍。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桿和滴漏盤。約定時間壹到,穰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莊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
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無所謂,只說什麽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
穰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只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以為然。
穰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穰苴即命拿下莊賈。
莊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穰苴即令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
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莊賈。 穰苴沈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
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
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二、成語解析:
由來:
繩之以法,犯軍令韓信斬殷蓋。殺雞儆猴,振軍心槍斃韓復榘。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
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只要雄雞壹聲慘叫,鮮血壹冒,猴子壹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近義詞
殺壹儆百
解釋:儆:警告。處死壹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壹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白話文:“這種方法是可取的,以壹警百,吏民皆服,恐懼就會改過自新。”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如果遇到抗拒,就殺壹儆百。(姚雪垠《李自成》第壹卷第十四章)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殺雞儆猴
百度百科-殺壹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