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隨著臺灣當局深入打擊“竹聯幫”等黑社會組織的“壹清專案”的開始而揭開了序幕。同年四月,聯合國宣布:現今全世界存有五萬枚核彈頭。本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當屬這種能把自己家園毀滅幾十次的“自殺式武器”,面對這壹切的壹切,凡人又該做什麽呢?
自1949年5月20日起,臺灣當局頒布的“戒嚴令”中對於文化的種種限制,就長期無情地扼殺著流行音樂中的自由創作之風,無形中鑄就了早期國語歌曲在形式上的刻板表現。1985年10月25日,適值“臺灣光復4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壹 歷史時刻,李壽全、羅大佑、張艾嘉自發組織、匯集了臺灣、香港、新、馬等地區的六十余位流行歌手,***同演唱了壹首呼喚民眾的公益性作品《明天會更好》(詞:集體創作,曲:羅大佑,編曲:陳誌遠)。這其中包括齊豫、李宗盛、蘇芮、黃鶯鶯、童安格、周華健、費玉清、潘越雲、蔡琴、文章、巫啟賢、藍心湄、甄妮、娃娃、鄭怡、楊林、齊秦、張清芳、王芷蕾、李碧華、林慧萍、江蕙、陳淑樺等當時著名的歌手。
作品推出後在華人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但就在作品所宣揚的和平與關愛(及反盜版)在社會大眾中漸入人心時,這次義舉卻變成了被政客們所利用的宣傳手段。年終,在臺灣“大選”中,國民黨公然地利用歌曲,打出了“要壹個更好的明天”的旗號,不知情的人們,自然為歌曲貼上了政治歌曲的標簽,雖然“明天會更好”是壹次集體自發組織的義舉,但最終所有“被政治利誘”的職責均落在了遠在美國的曲作者羅大佑的頭上。就這樣,壹場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感人的壹幕,不得不在欺騙與被欺騙的種種困惑中草草收場,也造成了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大的誤會。
至此,民歌運動告壹段落,民歌運動無疑大大推動了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在民歌運動中湧現出大批優秀音樂人,包括羅大佑,陳誌遠,李宗盛,莊奴,古月(左宏元),李壽全,李泰祥,李健復等。以致到20世紀80年代末流行音樂能達到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