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於中國民謠

關於中國民謠

民謠-起源 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很遠的遠古時期。本文要敘述的民謠主要是指20世紀以後,隨著流行音樂的興起,具有都市 民謠樂器化特征的流行民謠。提到這種在都市中傳唱的民謠,必須從20世紀40年代,以彼特?6?1西格(Pete Seeger)為代表的美國現代民謠運動開始分析。用民謠為主題來創作各種樂曲的,如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的《自新大陸》交響曲、柴可夫斯基(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響曲》;丹第(Vincentd'Indy)的《山歌交響曲》;哈利斯(Roy Harris)的《民歌交響曲》;布魯赫(Mar Bruch)的《蘇格蘭民歌協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組曲》;杜賓斯基(ArcadyDu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組曲》;以及李亞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樂曲》等,皆為美妙動人的音樂,受到世人普遍的歡迎。

隨著民謠運動的高漲,50~60年代民謠進入了它的高峰時期,並且還政治抗議運動發生了密切聯系。不管主題發生怎樣的轉變,演唱方式始終還是敘述發生的淺吟低唱。只不過從50年代開始,隨著流行音樂商業化的進壹步發展,民謠也變得更加流行了。此時,演唱形式不再局限於單壹的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及混聲合組合相繼誕生。他們保留了淺吟低唱的演唱特征,延續了口語化的敘事風格,在此基礎上開始強調旋律的和聲效果,並且也更加註重歌曲的旋律性。因此,像《加利福尼亞夢想》(California Dreamin')、《斯卡堡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等可惜開始相繼傳唱。如果說民謠運動是流行音樂歷史上的壹次概念融合(以民間元素為基礎融入流行音樂的生產方式),那麽,民謠唱法就是流行演唱史上壹場承前啟後的”尋根”運動.淺吟低唱的原始特征正是流行演唱的根源所在。民謠唱法的代表人物:彼特?6?1西格(Pete Seeger)、鮑勃?6?1迪倫(Bob Dylan)、瓊?6?1貝茲(Joan Baez)、凱特?6?1斯蒂文斯(Cat Stevens)、”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Garfunkel,男聲二重唱)、”媽媽和爸爸”演唱組(The Mamas and Papas,二男二女混聲四重唱)。” 民謠-風格種類 (壹) 英格蘭民謠:英國的民族音樂,直到19世紀末期才復活。當時有壹位名叫塞西爾·夏普(Cecil Sharp)者,搜 民謠樂器集了將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傳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脈壹帶。說也奇怪,真正的英國傳統音樂,在美國所保存的比英國本土要多。所謂英國傳統音樂,其主要的特色就是壹種以鄉土音樂,加配流行音樂來敘述故事的民歌。 (二) 法蘭西民謠:法國的民謠,通常都充滿著放蕩不羈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從他們的民謠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國人民的習性,好像還嘗到了他們的美酒佳肴,仿佛還看到了他們的輕盈妙舞。 (三)德意誌民謠: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的旋律,對於德國的民族音樂所發生的影響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都是他們戶外生活及團體活動的壹部分。 (四) 荷蘭民謠:德國的民族音樂,不只是在德國境內流傳,事實上,也盛行在北海附近的幾個國家裏。荷蘭就是其中之壹,主要是因為與德國北鄰的國家,他們的語言習俗也多與德國相似,因此,德國的民族音樂便很自然的被他們接受了。 (五) 愛爾蘭民謠:自中世紀開始,豎琴就成為愛爾蘭最流行的樂器。12世紀時,宮廷詩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豎琴為主;可惜那些歌譜多已失傳,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詞。到17世紀,也就是英國統治愛爾蘭時,宮廷詩人漸漸沒落,而豎琴演奏家卻仍然活躍於各角落。另壹種樂器叫風笛,在愛爾蘭也很流行,也許是因為戚爾迪(Celti)人特別喜歡聽那種高而尖銳的聲音吧! (六) 意大利民謠:意大利的民間音樂,大都是旋律熱情優美並且附有和聲,因其音樂動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風琴和六弦琴是伴奏這種歌曲的主要樂器,這也可說是意大利民謠的特色。 (七) 挪威民謠:眾所熟知的挪威民謠,曾被遺忘了壹段漫長的時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視而復蘇過來,當今被傳頌的約有壹萬余首,其內容多為敘述該國美麗的湖光山色。 (八)蘇格蘭民謠:由於印刷術的尚未普及,以及豎琴家的相繼死亡,以致早期的蘇格蘭高山族賈奈(Gales)音樂已大多失傳,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視,開始搜集。蘇格蘭音樂粗獷,聽起來頗像愛爾蘭音樂,這是因為蘇格蘭早先的豎琴家多半來自愛爾蘭的原故。在蘇格蘭,豎琴是壹種很普遍的樂器,幾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彈,不過後來由於風笛的興起,而使豎琴家的地位大受影響。因為風笛可在戶外吹奏,而豎琴僅適合於室內彈奏。蘇格蘭的民謠有高地與平地之分,高地民謠比較雄壯,平地民謠則傾向柔和優美。 (九) 西班牙民謠: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可說多半是舞曲的壹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謠的壹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謠,都含有濃厚的鄉村情調,這就是西班牙民謠的壹種獨特的風格。 (十) 瑞典民謠:瑞典的民謠,據說在1631年才被人們搜集起來,其中以敘述古代戰士的英勇故事為多,曲調雄壯、激昂、奮發。 (十壹) 威爾斯民謠:威爾斯的傳統音樂,大都是根據豎琴曲調而編成的,其中包括民謠、土風舞、頌歌、贊美詩,且多以豎琴為伴奏樂器。 民謠-中國民謠 在兩漢歷史上,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謠,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各地風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眾對於時事所做 民謠的道德評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發生宣泄積累的不滿情緒。正如《詩經·將仲子》所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謠的歌詞簡單,瑯瑯上口,廣為傳唱,因此為各個時期的政權所重視。《後漢書》中雲:“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至各州縣,觀采風謠。”說的就是漢和帝讓人微服到民間采聽民謠,掌握民眾的言論與意向。實際上,民謠也就是各個時期的社會輿論及社會思潮,從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當廣泛的,構成了壹幅幅反映漢朝社會情況的立體畫卷。漢初,劉邦的第四子劉長驕蹇自大,不奉法令,並圖謀叛亂,後來因為事情敗露而被抓了起來。漢文帝免其死罪,廢除了他的王位,將他貶謫到蜀中。劉長在途中絕食而死。百姓作歌曰:“壹尺繒,好童童;壹升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漢文帝聽說之後,追封劉長為淮南厲王,並讓劉長的兒子劉安蔭襲淮南王的爵位,給他建造宮苑。

王莽新朝末年,更始將軍劉玄在滅掉王莽所建的政權後,被擁立為帝。做了皇帝的劉玄沈湎酒色,將政事委付於嶽父趙萌管理。趙萌排斥功臣,卻授與官爵給那些諂佞小人或奸詐的商人,自成壹黨,甚至有人因為烹飪手藝好,做菜對胃口就獲得官爵。於是,都城長安的市井間流傳著壹首民謠:“竈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民謠傳開之後,士卒離心,人心怨叛。不久,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四川有民謠唱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在當時,公孫述在四川自立為帝,並且廢止漢朝的銅錢,自鑄鐵錢。由於鐵錢不被民眾所信任,民間壹時間難以流通。怨聲載道的百姓,私下裏以民謠表達不滿:王莽稱黃,而公孫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稱之為白;而五銖就是漢朝的貨幣。民謠隱含了百姓希望恢復銅錢的願望,另外也暗指公孫述的政權不得民心,離倒臺已經不遠了。果然沒過多久,公孫述就被東漢所滅。

東漢第九位皇帝漢質帝死時只有九歲,沒有後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手中掌握實權的外戚大將軍梁冀卻擁護蠡吾侯劉誌,最終劉誌上臺,為漢桓帝。漢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於獄中,且被暴屍於路旁,而擁立漢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廣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封廚亭侯,司空袁湯封安國亭侯。事情傳開後,京都民眾唱道:“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表達了對外戚專權的憤慨,以及對於朝政頹敗的悲哀。漢桓帝元嘉年間,西北的幾個遊牧民族聯手侵犯中原,漢室派兵拒敵,卻屢戰屢敗,於是朝廷只得四處征兵戍邊,造成了許多田畝無人耕作,從而被荒蕪廢棄的惡性循環。天下民謠傳唱道:“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亂世之下,民生多艱的疾苦。

漢靈帝末,董卓為前將軍,他的野心和兇暴天下皆知,京都流傳有壹首民謠《董逃歌》:“承樂世,董逃!遊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傷,董逃!”整首歌也就是壹個意思:看到董卓來,就趕快跑吧。果然,在漢靈帝死後,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了京師,誅殺宦官,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為帝,自封為太師,把握朝政。在聽說了《董逃歌》之後,董卓下令禁止傳唱。後來見無法從根本上禁絕,又把“董逃”改為“董安”,改成了歌頌他的歌謠。可是不久,京城又流傳另壹首民謠:“千裏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這是壹首拆字的民謠,“千裏草”即為董字,“十日蔔”為卓。意在隱諱地詛咒董卓。沒過多久,董卓即為呂布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