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壹帶的軍閥,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年代,他能雄踞漢中近30年,而且最終只投降曹操,堅決不降劉備。
筆者今天就帶大家回顧壹下張魯的經歷,並分析他上述做法的原因。
壹。 割據漢中,建立政權
張魯是經當時益州牧劉焉的首肯與授意,去占領漢中的。這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同帶兵去攻擊漢中太守蘇固。在張修殺了蘇固後,張魯又將張修殺害,並奪其兵權。在劉焉的授意下,殺害了朝廷使者,並截斷斜谷道,占領了漢中。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張魯的身份,據傳張魯是西漢留侯張良的第十世代孫,其實他是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張陵的孫子。在張陵死後,張魯父親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後,由張魯繼為首領。而張家與益州牧劉焉的關系,是通過張魯的母親向劉焉傳教而建立起來的。
再說,張魯占領漢中是得到益州牧劉焉認可的,但等到劉焉壹死由其子劉璋接任益州牧後,兩者就鬧起了矛盾,劉璋認為張魯不服從管理,不僅將其母親及其家室殺害,而且還派手下將領攻打張魯。張魯氣憤填膺,與劉璋結下了世仇,並多次擊敗劉璋軍的進攻,從此割據漢中,以祖傳五鬥米道來教化漢中民眾,建立了政教合壹的政權。
二。 鬧中取靜,布道安民,確保近30年平安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漢中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暫時豪強們無法顧及此地。如曹操正在忙於統壹北方,阻止西涼入侵;孫權與劉備正為爭奪荊州鬧得不可開交等。所以漢中多年變成鬧中取靜之地。
在漢中內部,張魯實施布道安民,吸收當地臣民加入五鬥米道,教育教民講誠信不欺詐;對犯法者給予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以懲處;若犯小過,則可用修道路百步來贖罪。還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及酗酒。他還創立義舍,把義米義肉免費供給流浪人充饑,並告誡不要取得過多,否則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因張魯采用壹系列寬惠民眾的政策統治漢中,使得四處戰火紛飛的環境中,存有這樣壹塊諾亞方舟,讓周邊遭受戰爭苦難的鄉民紛紛逃到漢中避難,如僅關西民眾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這促使五鬥米道信徒逐漸增多,而張魯統領的漢中割據勢力,也就這樣免遭戰爭塗炭,保得了近30年平安。
三。 考慮布道前景,選擇拒劉投曹
等到曹操統壹了北方,目標直指已被劉備占領的益州時,漢中就成曹、劉兩家必爭之地了。當曹操大軍直奔漢中而來後,勢力單薄的張魯拒絕了劉備的邀請,選擇投降曹操。並將漢中所有的寶物倉庫上交朝廷。
他的舉動受到曹操的贊許,曹操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將他與五個兒子都封了侯,曹操的兒子還娶張魯的女兒為妻,兩人結為親家。
張魯之所以選擇曹操而拒絕投降劉備,筆者認為主要是考慮他祖傳的五鬥米道發展前景,因為當時曹操無論是統治領地還是軍事實力,都比劉備大得多,張魯心想今後政權沒有了,只能專心布道了,所以選擇人多地廣的曹操集團,對以後擴大教民是有好處的。主意已定,當劉備邀請他加入時,他就憤怒地說出:"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以表達誠心投靠曹操的決心。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張魯的選擇是正確的,張魯投降曹操後,就有大量的五鬥米道徒眾北遷,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鬥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鬥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鬥米道的勢力擴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總之,張魯曾壹度是成功的地方統治者,但他最終還是成為忠實的傳道者,他保得漢中暫時平安,是得益於其祖傳的道教思想,後來拒絕劉備而選擇投降曹操,也是從布道前途考慮的。我們當然不提倡接受他的道教思想,但可以借鑒他的從業執著精神。為我們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