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在歷史上向來被稱為俗語、鄙語,諧音類歇後語是壹種語言特色,使語言文化更加詼諧,今天我在這給大家帶來有趣的諧音歇後語,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補鍋匠栽筋鬥--倒貼(鐵)
張天師下海--莫(摸)怪
張天師跪在泥水裏--求情(晴)
張果老的驢--不見奇(騎)
公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雞腦袋上磕煙灰--幾(雞)頭受氣
納鞋底不用錐子--真(針)好
紙做的欄桿--不能依(倚)靠
紙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紙糊的爐子--過(鍋)來就不行
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
驢皮貼墻上--不象話(畫)
拐子進醫院--自覺(治腳)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窯--步步倒黴(煤)
拉胡子過大街--謙虛(牽須)
壹個墨鬥彈出兩樣線--思(絲)路不對
壹串錢九百九--不成調(吊)兒
壹根麥稈打鼓--不想(響)
壹跤跌在青雲裏--交好運(雲)
二兩棉花打絮--談(彈)不上
十月的蘿蔔--動(凍)了心
七十歲配眼鏡--老話(花)
下巴底下支小鍋--吵(炒)嘴哩
下雨不打傘--臨(淋)到頭上了
下雨出太陽--假情(晴)
大公雞鬧嗓子—別提(啼)了
大麥去了皮—白人(仁)
大胡子—難題(剃)
丈八的竈臺—高照(竈)
山林中燒火—就地取材(柴)
雲彩上點燈—空掛名(明)
夫子的徒弟—閑(賢)人)
木排下水—不成(沈)
嘴上塗石灰—白說(刷)
藕炒黃豆—鉆空(孔子)
豬八戒拍照—自找難堪(看)
懷裏揣小攏子—舒(梳)心
小蘇他爹—老輸(蘇)
四兩棉花—談(彈)不上
粱山泊軍師—無(吳)用
空中布袋—裝瘋(裝風)
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
賣草帽的丟扁擔—留神(留繩)
哥哥不在家—少來(嫂來)
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