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劉羅鍋的真實簡介:劉墉,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高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劉墉與紀昀、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傳其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呼。
劉墉出身名門,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則是乾隆朝的壹代名臣。受家族的影響,劉墉的成長環境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也因為這樣,他從小便受到很好的教育,這也為他走向官場仕途之路打下壹個良好的基礎。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為父親關系,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壹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余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劉墉文學成就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但並不符合史實。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劉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劉墉擅書法,工書,尤長小楷,其書用墨厚重,貌豐骨勁,別具風貌,為清壹代書法家,也兼及顏真卿及蘇軾。其書法最初從元代趙孟頫入手,至中年方自成壹家,以魏晉為師,筆意古厚。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時,書於水紅色、鉤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致。起始的壹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仆綁著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壹些感概,內容頗有意趣。
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棉裏藏針,應即此意了。七十歲以後則專心於北朝的石碑書法。他的書法,用墨厚重,墨色濃墨豐潤,但是骨架結構則非常剛勁,結合了柔與剛的兩面,別具特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