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壹炬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在秦朝時期,鹹陽是秦朝的首都,是壹個繁榮昌盛的城市。而鹹陽壹炬則描述了項羽率領軍隊到鹹陽後,將秦朝的皇宮全部燒毀的情景。泛指壹把火燒光所有。
據史書記載,項羽因對秦朝的殘暴統治心懷不滿,為了報復,便壹把火燒毀了鹹陽的皇宮,使其變成了壹片廢墟。這壹炬也象征著他與秦朝的決裂,以及他心目中的正義和公平。
此成語典故是以歷史為背景,通過具體的事件展示了某種具有代表性的情緒或行為。它表達了對於暴政的憤怒以及對於正義的追求,也展示了不妥協的精神和對變革的決心。
鹹陽壹炬這個成語也是對事物毀滅、重建和更新的象征,可以引申為通過火的力量來改變舊有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狀態,為新的、更美好的未來鋪路。
關於鹹陽的歷史故事:
1、鄭國渠。秦王嬴政元年(前246),韓國水工鄭國受命入秦遊說,提出引涇水東註洛水為渠之策,嬴政采納並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動用民工十萬人,歷時十年,終於修成鄭國渠。
該渠全長三百多公裏,可灌溉關中平原耕地四萬余頃,使得關中為沃野,無兇年。在當時對秦國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為後來的秦統壹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祭炎帝。炎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壹,寶雞作為炎帝故裏,具有悠久的祭祀歷史。自漢代以來,歷代政府都要在這裏舉行祭祀活動,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祭炎帝活動場所。近年來,每逢農歷二十四節第五天,寶雞市都要舉行盛大的公祭炎帝活動。公祭活動地點設在寶雞市神農鎮炎帝祠。
3、馬嵬坡兵變。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叛變,唐玄宗李隆基在萬般無奈之下,決定放棄長安,西入蜀中以避難。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帶領護駕軍隊及楊貴妃等啟程,在出逃的第三天來到馬嵬坡。
護駕軍與隨從官員已對楊貴妃的專寵多有不滿,加之楊貴妃族兄楊國忠處事不當而大發牢騷,終於不顧大局動起亂來,首先縊殺了楊國忠本人,接下來又包圍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驛館,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