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雨過山村》翻譯及賞析是什麽?

《雨過山村》翻譯及賞析是什麽?

雨過山村

王建?〔唐代〕

雨裏雞鳴壹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譯文

雨中傳來雞鳴,山村裏依稀壹兩戶人家。小溪夾岸綠竹蒼翠,窄窄板橋連接著壹線山路。

婆媳相互呼喚壹起去浴蠶選種,那庭院中間的梔子花獨自開放無人欣賞。

註釋

竹溪:小溪旁長著翠竹。

婦姑:指農家的媳婦和婆婆。

相喚:互相呼喚。

浴蠶:古時候將蠶種浸在鹽水中,用來選出優良的蠶種,稱為浴蠶。

閑看:農人忙著幹活,沒有人欣賞盛開的梔子花。

中庭:庭院中間。

梔子:常綠灌木,春夏開白花,很香。

藝術手法

詩的前兩句寫雨中幾聲雞鳴,壹兩家農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橋,淡淡幾筆,便勾畫出壹幅優美靜謐的山村風景。

第三句轉而寫農事,“婦姑相喚”,透著親切,可以想見家庭鄰裏關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蠶去”,則可知農事的繁忙。婦姑浴蠶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梔子花悠然無事地獨自“閑”在庭院裏。壹個“閑”字,烘托出庭院中壹片幽靜氣氛。全詩處處扣住山村景象,從景寫到人,從人寫到境;農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韻,皆蘊於壹個“閑”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著此壹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寫雨過山村所見情景,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壹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賞析

“雨裏雞鳴壹兩家”。詩壹開頭就透出山村風味,這首先是從雞聲來的。“雞鳴桑樹顛”是村居特征之壹,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會誘得“雞鳴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會很小,壹雞打鳴往往會引起群雞合唱(“群雞正亂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戶也不多。“雞鳴壹兩家”,恰好是山村的特點,傳出山村的感覺。

“竹溪村路板橋斜”。如果說首句已顯出山村之幽,那麽,次句就通過“曲徑通幽”的描寫,顯出山村之深來;並讓讀者隨著詩句的引導,體驗壹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來不大(後文有“浴蠶”之事),沿著那鬥折蛇行的小路,不覺來到壹座小橋。這橋,不是那種氣勢如虹的江 橋,甚至也不是精心構築的石梁,而是山裏人隨意用拖來的木板搭成的“板橋”。山民尚簡,山溪不大,原不必鋪張。從美的角度看,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橫斜這樣的板橋,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過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詩人轉而寫到農事:“婦姑相喚浴蠶去”。“浴蠶”,指古時用鹽水選蠶種。據《周禮》“禁原蠶”註引《蠶書》:“蠶為龍精,月值大火(二月)則浴其種。”於此可見這是在仲春時分。在這淳樸的山村裏,婦姑相喚而行,顯得多麽親切,作為同壹家庭的成員,關系多麽和睦,她們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後。“相喚浴蠶”的時節,也必有“相喚牛耕”之事,只舉壹端,不難概見其余。那優美的雨景中添壹對“婦姑”,似比著壹雙兄弟更有詩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閑月,冒雨浴蠶,就把倍忙時節的農家氣氛表現得更加夠味。但詩人存心要錦上添花,揮灑妙筆寫下最後壹句:“閑看中庭梔子花”。事實上就是沒有壹個人“閑著”,但他偏不正面說,卻要從背面、側面落筆。用“閑”襯忙,通過梔子花之“閑”襯托人們都十分忙碌的情景,興味尤饒。同時詩人做入“梔子花”,又豐富飽滿了詩意。雨浥梔子冉冉香,意象夠美的。此外,須知此花壹名“同心花”,詩中向來用作愛之象征,故少女少婦很喜采擷這種素色的花朵。此詩寫梔子花無人采,主要在於表明春深農忙,似無關“同心”之意。但這恰從另壹面說明,農忙時節沒有談情說愛的“閑”功夫,所以那花的這層意義便給忘記了。這含蓄不發的結尾,實在妙機橫溢,搖曳生姿。前人曾這樣來評論這首詩的末句:“心思之巧,詞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

詩人處處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勞動生活情事來寫,從景到人,再從人到境,都散發著濃郁生活氣息;其新鮮活跳的語言,清新優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讀不厭。這誠如前人所說:“心思之巧,辭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

創作背景

詩人王建壹生沈淪下僚,生活貧困,所以非常了解人民疾苦。這首詩是王建在遊玩山村時所寫下的,描繪了山村人民農忙時的生活。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壹生潦倒。曾壹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