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裏,天天都在看《百家講壇》,這幾天放得是易中天老師給我們講三國演義之中的曹操,裏面有許多知識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比方說:以前我只知道劉備打不過撤退時是帶著百姓壹起走的(因為怕百姓被敵軍所殘殺)而看了之後,又知道曹操也是這樣的,在官渡之戰中,他曾帶‘白馬’的百姓壹起走。
看了幾天後,爸爸說:“光看沒有要學習裏面的知識,也可以像他壹樣來壹個三國人物分析,反正妳也經常在看《三國演義》的呀!”這壹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是呀,雖然我沒有電視上的分析的好,但是這也可以考驗我的能力呀!”
今天我決定分析劉備。
劉備在書上寫得勇敢膽大,但是據我在壹些書上發現他其實在前期很膽小的!比方說官渡之戰中,他猜想曹操可能會贏(當時他投靠的是袁紹)於是他便借去找劉表幫忙的借口逃之夭夭了!這應該就是他膽小的壹面,如果是我,我肯定幫助自己的主工盡量幹掉曹操。
我也覺得劉備很沒有,他有著機會統壹天下成為壹代明君,可惜他太驕傲沒有了,有如此好的機會能請到諸葛亮這樣的能臣,卻在最後因驕傲不聽忠言,結果斷送了自己的明君之命運。真是天給了他機會而他斷送了機會!後來阿鬥沒有我想也繼承了劉備壹些基因吧!
這便是我的品三國之劉備分析
2. 給劉備寫100字左右的人物介紹(時代、故事、性格或品質)劉備,公元二二壹年至二二三年在位。
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
經常寄人籬下 ,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
於公元二二壹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3. 劉備人物形象分析作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除諸葛亮、關羽、曹操之外,作者著墨最多的人物之壹,是作為理想的“明君”形象來塑造的。
然而,現代的相當壹部分讀者、研究者對劉備形象卻評價不高,甚至頗有非議。壹些研究者認為,劉備形象是“蒼白無力”的。
究竟應當怎樣看待羅貫中塑造劉備形象的得失,是壹個關系藝術價值的問題。 壹、明君梟雄,壹人兩面 歷史上的劉備,作為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天下英傑,蜀漢政權的開國之君,既有“明君”之譽,又有“梟雄”之稱。
作為“明君”,劉備壹生作為,基本符合古人對“明君”的最重要的兩點期待:壹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史書對這兩方面都記載頗多。
就“仁德愛民”而言,劉備大半生顛沛奔走,屢遭挫敗,施仁政於民的機會並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因而爭取到了人心。《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記劉備領平原相時,郡民劉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殺他,“客不忍刺,語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註引王沈《魏書》補充道:“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因此“眾多歸焉”。
在他於荊州依附劉表期間,“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荊州,適逢劉表病死,剛剛繼位的少子劉琮不戰而降。
此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劉琮而奪荊州,他卻答道:“吾不忍也”,當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余裏”。
有人勸他拋開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卻斷然拒絕:“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在此安危之際,哪怕有生命危險也不願拋棄百姓,在歷代開國君主中實不多見。裴註特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評論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亦引此語,可見劉備之仁德有道,已得到歷代史家的普遍承認。
就“尊賢禮士”而言,劉備的表現尤為突出。建安十二年(207),時為左將軍領豫州牧、年已47歲、被視為天下大英雄的他,滿懷誠意,三顧茅廬,恭請年僅27歲、無名無位、尚未建立任何功業的諸葛亮出山輔佐,留下千古美談。
隆中對策時,諸葛亮稱贊他“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並非虛言。建安十九年(214)奪取益州之後,對於荊州舊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並包,唯才是舉,“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誌之士,無不競勸”。其中益州名士黃權曾堅決勸阻劉璋迎劉備入蜀,劉備攻取益州時又堅守廣漢,直到劉璋投降後方才歸順,劉備卻不計前嫌,任命黃權為偏將軍,信任有加;劉備稱漢中王,兼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劉備稱帝後,親率大軍伐吳,又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以防魏。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黃權無法退還蜀中,又不願投降東吳,只得率兵降魏;蜀漢主管官員為此要逮捕黃權的妻子,劉備卻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照樣優待黃權的妻子。
對此,裴松之註《三國誌·蜀書·黃權傳》時由衷稱贊道:“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懸邈遠矣。《詩》雲‘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另壹位名士,荊州零陵人劉巴,與劉備作對的時間更長:當曹操南征荊州時,眾多荊州士人都追隨劉備南撤,劉巴卻歸順了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命劉巴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欲與劉備抗衡;由於劉備及時奪得三郡,這壹圖謀失敗了,劉巴無法回去交差,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順劉備,劉巴卻拒絕了,遠遠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為恨”;後來,劉巴由交趾輾轉到達蜀中,當劉璋欲迎劉備入蜀時,他又壹再勸阻;直到劉備奪得益州,劉巴才表示歸順。而對這位劉巴,劉備表現得更加寬容大度:進攻成都時,他就號令軍中道:“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
平定益州後,他很快便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劉備此時的主要官職是左將軍,西曹掾主管府內官吏的任用);劉備稱漢中王,以劉巴為尚書;法正去世後,又將劉巴晉升為尚書令,負責處理日常政務。這些,充分表現了劉備作為開國君主的雅量。
特別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臨終之時,殷殷托孤於諸葛亮,慨然囑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後人對此或有猜疑乃至誅心之論,不過是妄相忖度而已。縱觀數千年封建社會史,皇帝臨終前委任顧命大臣者固不少見,然而,有幾個皇帝願意或者敢於像劉備那樣托孤?當然,劉備並非鼓勵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諸葛亮盡力輔之;但如此氣度胸襟,仍罕有其匹。
還是陳壽在《先主傳》末的評價比較公允:“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尊賢禮士的另壹面,便是知人之明。
用人之長,如重用諸葛亮、龐統、法正,當然是。
4. 我喜歡劉備作文[我喜歡劉備作文]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壹套《三國演義》,我喜歡劉備作文.裏面有很多人物,有劉備、孔明、雲長……其中,我最喜歡劉備.他高大威武,身上穿這藍色盔甲,壹雙金色的皮靴. 劉備非常愛才,小學六年級作文《我喜歡劉備作文》.他在水鏡先生那裏聽說有壹個人叫諸葛亮是賢才,便帶著禮物去請諸葛亮.第壹次去請孔明的時候,壹位女子說:“先生到外面去了.”劉備不灰心的走了.第二天,劉備來到孔明家,童子說:“有壹個人請先生去做客去了.”劉備就留下書信,走了.第三天,劉備來了,童子說:“先生在睡覺.”劉備讓關、張二人在村門等,自己進門去見孔明,他終於請到了孔明. 劉備真的愛才,才會有很多部下,才會建立壹個強大的蜀國.我喜歡劉備作文250字。
5. 三國演義中人物描寫500字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
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
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
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 )。《三國演義》中將呂布說成反復無常完全是出於封建正統思想。
同樣,劉備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反而沒人說他反復無常。問題不在呂布是董卓義子,而在於董卓該殺不該殺,董卓該殺就不是忘恩負義。
呂布並非有勇無謀。呂布武藝高強世人皆知,《三國演義》寫到劉備、關公、張飛三人戰呂布時也稱"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誇英偉"。
但小說中不只壹處提到呂布是有勇無謀的武夫,轅門射戟本是呂布的謀略,也說成是陳宮所為。呂布自號為徐州牧後,袁術手下的紀靈三萬大軍將劉備圍在小沛(今江蘇沛縣),當時劉備只有5000人,劉備無奈向呂布求救,呂布手下人認為正好可借袁術之手殺劉備,不同意出兵。
然而呂布認為袁術打敗劉備,自己必然處於袁術包圍之中,因而想出了壹個既能救劉備又不必自己出力的辦法。他請紀靈、劉備飲宴,並將壹戟立於營門前,稱"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
不中,可留決鬥"。呂布彎弓壹射,正中戟的小支,紀靈也懼怕呂布勇力,借機退兵。
這充分說明呂布並非有勇無謀。
6. 作文我心目中的英雄寫三國人物我心目的曹操漢朝末年,有壹個叫做許子將的人見到曹操後說過壹句話,大意是:妳這個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時代,可能成為能幹之重臣,大如果妳生在亂世,妳竟會成為奸詐的英雄.從此以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成為了評價曹操最經典的壹句話.無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我們都能看出曹操是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曹操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會耍詐又會耍狠,同時也誠實厚道,他既能容人,有心胸狹窄,既豪情萬丈,又濫殺無渡,既挾天子已令諸侯,又終生不肯廢漢帝自己取而代之.曹操在軍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謀,這使得他在戰亂紛飛的三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壹筆.軍事:兵行詭道 《三國誌》中寫道曹操壹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勝利的.戰場上的曹操將兵行詭道演繹得淋漓盡致:戰呂布,曹操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時而令老幼婦孺充任疑兵,最終是呂布命喪白門樓.破袁紹,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紹德援軍到達之前將烏巢給燒了.日後對付袁譚、袁尚的時候,采取了郭嘉的計謀,耐心等待,最終等來了二袁的分裂.不費壹兵壹卒,等到了公孫康送來的二袁人頭.通過以上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確實很了得,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麽狼狽.長阪坡壹戰,為了突出了趙雲和張飛萬人莫敵,就把曹操當個陪襯來寫,其實明眼人壹看便知,曹操是大獲全勝,而劉備只是沒有全軍覆沒而已.曹操為數不多的敗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戰.但憑良心說,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前半段是占據了上風,而且是絕對性的,對於最後的失敗,可能是曹操壹生勝仗太多,使得他過分的相信自己.總體來說,曹操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軍事家.文學: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我不得不說,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又很高的成就.曹操的詩特別出名,大多數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貧苦生活.如《篙裏行》中的 “鎧甲生饑虱,萬姓以死亡.白甘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真實地反映出了漢朝末年的社會狀況,被譽為“漢末實錄”.另壹首《龜雖壽》詠嘆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觀滄海》描寫了山海間萬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風.人品:多疑與寬宏 曹操的多疑歷來被後世所“稱贊”,也難怪,曹操就這點能令人將他記住.《三國演義》由壹回寫道,曹操對周圍的人說自己夜裏好殺人,叫他們不要打擾自己,並在當天晚上殺了壹個人,其實曹操夜裏不會殺人,它是他被周圍的人殺才故意這樣做的,這不得不說,曹操的多疑性格十分嚴重.相反,曹操對人有時候卻十分寬容.如張秀曾經殺了曹操的兒子和愛將,當張秀來投向的時候卻盛宴款待;陳琳曾經幫助袁紹寫過壹篇文章,文章將曹操的祖宗八代壹網打盡,罵的曹操狗血噴頭,結果陳琳仍然在曹操的手下得到了重用.這種對人的寬容也許是後來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的原因.用人:唯才是舉 劉備的手下有“五虎上將”,之所以列出這五虎是因為人太少了,以此來掩飾人才的缺乏;東吳孫權的手下掛得上名的也只有甘寧、周瑜、魯肅那幾個.相比之下,無論哪個時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將如雲.在曹操的用人之道裏面,只有四個字:“唯才是用”.不論是名聲不好的還是貧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會委以重任.具體的看來,曹操的手下有自己的族人(曹仁,曹洪,夏侯敦),有素不相識的(典偉,許褚),有在行伍戰陣之中發現(李典,於禁),更有從戰俘裏面收服的(張遼,徐晃),還有壹些沒有被歷史記載的人(陳橋,滿寵).這些人都是經過曹操的慧眼提拔以後才得以建功立業的.曹操也善於各取所長,如許褚、典韋有武力,忠誠守法,平時曹操名他們做自己的虎威,打仗的時候救命他們做先鋒;文聘原是劉表手下的大將,在江南壹帶很有威信,於是曹操就命他鎮守江夏,抵禦孫權.曹操與袁紹相比,沒有袁紹的龐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撐;和孫權相比,沒有父兄留下來的大好基業;和劉備相比,沒有那悠遠的帝王系譜可供露臉.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曹操病死於洛陽,壹生南征北戰,令後人追隨.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曹操。
7. 寫四大名著的人物作文劉備他出生於織席販履的家庭,卻是皇室帝胄,胸懷大誌,決心匡扶漢室;他是戰火連天的三國時代唯壹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人。他身邊有五虎將,有臥龍鳳雛,劍鋒所指,民心所向,萬眾皆服。他的名字叫劉備。劉備身長八尺、雙耳垂肩、兩手過膝,堂堂壹番帝王之相,君子之風;他剿黃軍,敗曹賊,滅袁術,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武有關張趙馬黃,文有臥龍鳳雛,城有荊襄西川,兵有數以萬計,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和實際行動,成為了三國霸主之壹。
劉備的“桃園三結義”讓他身邊多了兩位無敵於天下的戰友、兄弟,這兩位忠義豪俠的英雄死心塌地跟著他闖天下,他們的缺點在劉備面前銷聲匿跡,而在他人面前卻暴露無遺,可見劉備有著強烈的凝聚力和非凡的性格魅力。接著,趙雲、馬超、黃忠鄧婕皆被劉備收納麾下,讓他們帶著身經百戰的兵士為蜀國打天下。劉備既達到了“兵不再多而在精”的必勝之道,又達到了“以仁義治天下”的重要方略,這實在是到了讓孫權、曹操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劉備,仁義、有領導力,可惜太重情義,最後弄得文只剩諸葛亮,武只剩趙雲,獨木難支,最終蜀漢漸漸壹蹶不振,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