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yīnyūn)是漢語詞語,也作“煙煴”、“絪缊”,指濕熱飄蕩的雲氣,煙雲彌漫的樣子。也有“充滿”的意思。形容煙或雲氣濃郁。古越族用他們經常看到的夏季臺風的形成過程來說明天地的形成過程:海面上因強烈日照水溫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騰,形成散漫的濕熱霧團。
唐代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靈山多秀色,空水***氤氳”。
基本釋義:指濕熱飄蕩的雲氣。
“氤”字從氣音從因,“氣”指“混沌之氣”。“因”指“承襲發展”。“氣”與“因”聯合起來表示“混沌之氣飄蕩聚合,輕揚者化為天,重濁者化為地”的變化過程。“氳”字從氣音從昷,意為“濕熱水汽”,這是說“混沌之氣”具有濕熱特性。
因為古宇宙創生理論是古越族的創造,所以古越族用他們經常看到的夏季臺風的形成過程來說明天地的形成過程:海面上因強烈日照水溫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騰,形成散漫的濕熱霧團。隨後在地球自轉的偏轉力作用下,無數個濕熱霧團開始同向旋轉,形成為壹個整體:即臺風。臺風越長越高,旋轉越來越快,最終在離心力作用下,其輕揚成分上升形成“天”,其重濁成分下降成為“地”。
引經據典解釋:
1、古代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
《白虎通·嫁娶》引《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意思是說“天地由濕熱的混沌之氣演化而成;然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相交,則有萬物的化生”。“氤氳”亦作“絪緼”,指混沌之氣像飄在空中的絲絮。
2.迷茫貌;彌漫貌。
三國 魏 曹植《九華扇賦》:“效虬龍之蜿蟬,法虹霓之氤氳。”
3.指彌漫的煙氣。
周喻 《日出》第壹幕:“﹝ 陳白李 ﹞自己很熟練地燃上香煙,悠悠然吐出淡藍色的氤氳。”
4.濃烈的氣味。多指香氣。
南朝 梁 沈約 《芳樹》詩:“氤氳非壹香,參差多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