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統壹中原,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可惜伐遼失敗未能收復中原屏障燕雲十六州,加上為避免晚唐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和武將亂國的亂局而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對外戰爭基本處於劣勢。
從960年的陳橋兵變到1279年的崖山海戰,宋朝壹***享國三百壹十九年,其中北宋167年(先後有過9位皇帝),南宋152年(也是9位皇帝)。
宋朝時,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占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科技 發展迅速,儒學復興,理學興起,文化教育事業高度繁榮。北宋時由於占城稻的推廣,人口翻了兩番,到1124年時已經有12600萬。
宋朝四至 :南- 思陵州 (今廣西寧明)、東- 登州 (今山東蓬萊)、北- 代州 (今山西代縣)、西- 西寧州 (今青海西寧);疆域最廣時國土面積達 320萬 平方千米,南宋時國土面積約為 200萬 平方千米。
宋朝是我國 歷史 上唯壹不是亡於內亂的王朝。
宋初承襲唐制,全國分為 13道 ——河南道、關西道、河北道、河東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和嶺南道;
淳化四年(993年),改為 兩京十道 ——東京、西京、河南道、關西道、河北道、河東道、淮南道、劍南道(劍南東西二道合並)、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廣南道(原嶺南道)和兩浙道(新增設);
淳化5年(994年),正式廢道,改為路制;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為 15路 ——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陜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和峽路。
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西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即川陜四路(四川名字的由來);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名字的由來);
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分陜西路為永興軍路和秦鳳路,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
崇寧五年(1106年)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至此 北宋二十四路 成形(北宋末年號稱全國有26路,但原定連金滅遼後歸宋的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並未歸宋朝統治)。
隨後的靖康之亂,宋朝丟失大片領土,1142年(紹興十二年),南宋將實際控制的領土分為 16路 ——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湖南名字的由來)、荊湖南路(湖北名字的由來)、重慶府路、夔州路、潼川府路、京西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福建路(福建名字的由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和廣西名字的由來);
嘉定元年(1208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路和利州西路, 南宋十七路 成形。
總結壹下宋朝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為: 13道 —— 兩京十道 —— 北宋15路 —— 北宋17路 —— 北宋18路 —— 北宋23路 —— 北宋24路(26路) —— 南宋16路 —— 南宋17路 。
開封府 —下轄
開封、浚儀、尉氏、陳留、雍丘、封丘、中牟、陽武、酸棗、長垣、扶溝、鄢陵、考城、太康、襄邑、東明。
京東路 —下轄 8節度使州4防禦使州1刺史州3團練州2軍
青州(節度使,鎮海軍)、密州(節度使,安化軍)、齊州(節度使,興德軍)、宋州(節度使,歸德軍)、兗州(節度使,泰寧軍)、徐州(節度使,武寧軍)、曹州(節度使,彰武軍)、鄆州(節度使,天平軍);
沂州(防禦使)、登州(防禦使)、萊州(防禦使)、濟州(防禦使);
淄州(刺史);
濰州(團練)、單州(團練)、濮州(團練);
淮陽軍、廣濟軍。
京西路 —下轄 1府12節度使州3防禦使州1軍
河南府;
襄州(節度使,山南東道)、鄧州(節度使,武勝軍)、隨州(節度使,崇信軍)、金州(節度使,昭化軍)、房州(節度使,保康軍)、均州(節度使,武當軍)、許州(節度使,忠武軍)、鄭州(節度使,奉寧軍)、滑州(節度使,武成軍)、蔡州(節度使,淮康軍)、陳州(節度使,鎮安軍)、孟州(節度使,河陽三城);
郢州(防禦使)、潁州(防禦使)、汝州(防禦使)
信陽軍。
河北路 —下轄 7節度使州10防禦使州4刺史州3團練州12軍
大名府(節度使,天雄軍)、澶州(節度使,鎮寧軍)、滄州(節度使,橫海軍)、貝州(節度使,永清軍)、相州(節度使,彰德軍)、定州(節度使,定武軍)、邢州(節度使,安國軍);
棣州(防禦使)、博州(防禦使)、瀛州(防禦使)、莫州(防禦使)、雄州(防禦使)、霸州(防禦使)、衛州(防禦使)、洺州(防禦使)、深州(防禦使)、懷州(防禦使);
德州(刺史)、濱州(刺史)、趙州(刺史)、保州(刺史);
慈州(團練)、祁州(團練)、冀州(團練);
靜戎軍、寧邊軍、威虜軍 、順安軍 、平塞軍 、天威軍、通利軍、德清軍、保順軍、乾寧軍、定遠軍、破虜軍。
河東路 —下轄 4節度使州10防禦使州8刺史州3團練州1監6軍
路州(節度使,昭德軍)、晉州(節度使,建雄軍)、麟州(節度使,鎮西軍)、府州(節度使,永安軍);
絳州(防禦使)、代州(防禦使)、瀛州(防禦使)、莫州(防禦使)、雄州(防禦使)、霸州(防禦使)、衛州(防禦使)、洺州(防禦使)、深州(防禦使)、懷州(防禦使);
並州(刺史)、澤州(刺史)、汾州(刺史)、遼州(刺史)、憲州(刺史)、嵐
州(刺史)、石州(刺史)、豐州(刺史);
忻州(團練)、隰州(團練)、慈州(團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