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對客觀事物選擇的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和參與客觀事物選擇的態度,也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特別具有吸引力的壹種傾向性。興趣在學生的認識過程與學習活動中起著巨大的驅動作用。然而,興趣並非天生就有,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趣味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心理而引起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影像等多種信息於壹身,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形象和靈活多變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註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歷來被許多人公認是壹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由於以往教學手段的落後,情境教學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現在可把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同情境教學這壹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的整合。在教學時根據需要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能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和生動,富於感染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媒體表現功能,從形、色、聲、情上調節課堂氣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導、激勵、喚起學生的感悟,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興奮,使之輕松活潑,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有位教師講授《雨霖鈴》時,在多媒體課件片頭,導入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曲,上課鈴壹響,課堂上彌漫著如泣如訴的歌聲,學生的心頓時被這種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牢牢攫住,進入上課的狀態也就非常的自然了。再如,在壹堂觀摩課上,壹位老師在講授《茶館》這壹課時用“3DMAX”設計了壹個片頭:土黃色的“茶館”立體藝術字,帶著淡而長的火焰,在灰白斜條相間的背景上緩慢旋轉,配上淒婉的音樂,給人以風雨飄搖、蒼涼哀傷的感覺。學生壹進入課堂,自然為之感染,這樣再去分析“茶館”的變遷,感受人物的情緒,就水到渠成了。
2 .寓樂於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像並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妙趣的益智遊戲,把學生帶進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他們願學、會學、樂學。例如這樣壹組詩句:
1.留連戲 時時舞,自在嬌 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2.明月別枝驚 ,清風半夜鳴 。(辛棄疾《西江月》
3.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 聲壹片。(辛棄疾《西江月》
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每壹句詩中都有空缺,這時,學生只要將“蝶”、“鶯”、“鵲”、“蟬”、“蛙”、“燕”這些圖形拖入相應位置,圖形即變為文字,詩句也就完整了。這樣,學生不僅背熟了詩句,還增加了對詩歌的感性認識。遊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可以將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和掌握。
3.化靜為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註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計算機能為師生創設壹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難免枯燥無味。而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克服了這壹缺陷,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軌跡運動,可以像拉窗簾壹樣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靜態的圖畫可以像動畫壹樣變化移動,可以像流水般呈現壹幅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從而引起學生的註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初中語文《雷電頌》這壹課是郭沫若的劇本節選,內容是屈原在獄中的壹段獨白。在教學時就可設置精彩的朗讀片段,再配上逼真的音響效果。那轟隆的雷鳴,怒吼的狂風,能把人帶入情境與天地同化。這樣既活躍了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再如《口技》中,利用多媒體呈現許多動物的圖片,運用動畫模擬動物的叫聲,將學生引入到即將學習內容的有關情景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變難為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維優於抽象思維。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它不僅能展示文字、圖片、圖像聲音於壹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認識難度,變難為易。反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順利地過度到抽象思維,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養並發展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望天門山》壹詩的教學中,天門的形象,“開”和“回”是怎樣與山水聯系在壹起的,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課文設計景圖:將兩座山繪成門樣,兩山夾縫中滔滔長江水急流回旋,沖破兩山阻隔,壹瀉千裏。遠處,紅日碧水間,壹葉白帆飄蕩而來。借助幻燈投影,物象直觀,由文到圖,學生就能理解“門”“開”“回”的意義,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運用多媒體,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常規的語文教學中主要靠教師的語言或者比劃來使學生理解,輔助的工具不外乎是表格、掛圖或擺模型等。有限的表達和單調的教具往往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或者使學生的認識受到教師個人意識的限制,使得學生的思維認識個個相似,無創造力地服從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如果在教學中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配合相應的聲、圖、視頻、或者動畫等,在優化的教學環境下,既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性和積極性,又可將抽象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功能變為具體化、形象化,將靜態變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再配合教師的講解,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註意力,引導學生去積極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調動聲畫,豐富表象,培養想象力
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思維過渡,而有足夠的表象儲存是學生成功進行想象的必要條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會越開闊、深刻,想象的內容也就越具體、越完善。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景,把活動的形象、逼真的音響和變化的情節展示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和味覺表象等;運用多媒體還可以突破課堂的局限和學生生活範圍和知識面的制約,豐富學生的表象,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並發展抽象思維。如清代文學家姚鼐的《登泰山記》中有壹句“是日,觀道中石刻”,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由於表象儲存中缺乏相關表象,在理解時就可能會發生偏差,將石壁上巨大的題刻誤解為刻有碑文的石碑。全無泰山作為五嶽之首的氣魄,體現不出泰山這壹自然人文景觀的特色。而運用多媒體,首先給學生展示壹幅泰山石刻的圖像,以此表象作為材料再進行想象,學生的想象就會順利、準確多了,想象力也就越發展。
2.把握特點,因勢利導,增強創造力
無數實踐證明,只有在學生主體對所學的知識展開活躍的心理活動時,才是最佳的求知狀態。然而,長期以來,學生自主對與學習的活動處於被封閉狀態,自我的深層感覺未被喚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後缺乏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能做到舉壹反三,融會貫通,更不善於在不同的語境中靈活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形象可感性,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地講授知識,使學生能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初中語文第三冊中王維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軾曾評其詩“詩中有畫”,在講授這首詩時就可以抓住此特點,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皆可入畫。學生可根據詩意自由發揮,加以比較和鑒賞。這樣既引導了學生的思維,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對作品心領神會的過程中進行想象,表現出活躍的創造力;而這個過程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達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的目的。
3.開辟立體多向深層的思維通道,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左右腦並用,眼、口、手、耳、腦多方位調動,全身心投入,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語言信息、音樂圖像、特定情境結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同時發揮作用。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進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學生情緒振奮,思維活躍,通過“生活顯示、實物演示、音樂烘托、圖畫再現、參與體悟、語言描述、想象創造”等途徑能激發學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維發散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學習活動中,若能集中註意力,則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就能夠保證對當前作用於大腦的事物或信息產生最清楚的反映。多媒體教學依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實際學情,采用或交換媒體,多種媒體有機配合,學生在保持自由、寬松的心理狀態的同時,始終充滿著新鮮、新奇、興奮感,由於註意力高度集中,他們的思維就能時時聚焦在教師的控制下,且能深入到教學內容的深層。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采用講、練結合,容易忽視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忽視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技術參與教學則可以最大限度的加強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等多種學習的整合。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這壹優勢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情感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壹本書,壹張嘴,壹支筆,或者再配上壹張掛圖、壹塊小黑板,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這樣教師教得累,學生也學得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上提供信息,通過動畫,錄像等激起學生興趣,再以人機“對話”的交互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真切的認識。如在敘事詩《賣炭翁》壹文的教學中,將賣炭老人的悲慘遭遇以動畫方式逐條向學生講授,學生得到直觀認識,興趣濃厚,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大量以往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要點。在講授結束後再以壹些補寫鏡頭讓學生從中找出課堂上的不足,復習所學知識,得出答案,這樣,學生就能很快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2.提供自主學習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自主性學習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是學習的指導者。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調整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把自己變成“壹位顧問”、“壹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壹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而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主動學習。
提供自主學習目標的意義在於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針對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任務,進而圍繞目標讓學生自己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們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這樣,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在《蘇州園林》壹文的教學中,對於本課的重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可以首先通過錄像片段展示蘇州園林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出蘇州園林的美,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課文,再設計壹些問題,學生大多能很快發現問題,有的發現不了,通過討論發言,學生們基本達成***識。這樣,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分析,從而提高他們參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設有利條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創建有利於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環境及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可以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把大量的時間用於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知識要點,再從教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中獲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結合實際、探究解決問題。把學習資源作為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探究、發現的對象,幫助學生理解原理,並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如何從書本理論中獲取知識、理解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如何進行問題探究,並利用資源材料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4.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在於教給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再過渡到“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註意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將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結合先前所學的知識思考問題,參與解決問題,教師加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通過語文教材,在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壹系列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的。這些教材文質兼美,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還具有實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觀形象地展現課文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使學生為之萌發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1.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是審美感官直接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壹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學生的感知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把主體的註意力穩定地引向對象,同時,這種感知又具有整體性。當對象呈現於眼前時,引起學生無意註意,經過教師的引導,壹定時間的靜觀默想,消化理解,再將這種無意識狀態轉為感知,把整個形象分化成為個別感覺再組合為壹個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
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要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去發現美、感受美。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化為壹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感知強度。學生借助電教媒體,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地進入課文情景,積存於記憶深處的表象迅速復現,與眼前的形象串聯、疊加,幻化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提高了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如教學《愛蓮說》,在導入新課部分就可以運用壹系列蓮花的圖片動感地出現在畫面上,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面,借助鮮艷的色彩,古箏的音樂,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使學生入情入境,感情為之升華,迅速領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讀鑒賞部分,輔之優美抒情的配音課文朗讀,同時配以動畫,營造出美的氛圍,引起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興奮,享受審美愉悅,身臨其境,感受意境美。
2.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美的事物的領悟和評價的能力,它是包括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理解能力在內的壹種對美的自覺認識的能力。
想象力是人類的高級屬性之壹,但是學生的想象力尚不發達,生活閱歷淺,記憶中的表象儲存貧乏,因而單 憑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呈現形象,激起美感。如果把文字所要表達的內容訴諸視覺畫面時,學生便可依據具體的視覺形象,喚起豐富的想象。投影片、錄像片的色彩,可引起學生的簡單聯想;看畫面、聽錄音後的描述,則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再創造性想象,幫助學生的認識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有限的媒體中得到更多的東西,促使學生閱讀時始終保持思維的活力。
在語文審美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情感體驗達到升華,提高審美理解力。由於學生的情感,還停留在淺層次方面,他們註意的是畫面上呈現的形象,喜愛的是輕快的旋律,跳躍的節奏,所以,適時地運用電教媒體,使課文中語言文字傳遞的情感信息和形象直觀情感信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學生的感染就更為強烈,得到“高峰體驗”,感受“情感的美”。再通過細膩品味和冷靜分析,感受“理性的美”。如在教學《愛蓮說》時,將蓮、菊、牡丹的形象相對應的在畫面上出現,讓學生自然地理解作者的用意是將這三種花分別象征三種人,象征著三種不同的對人生的態度,從而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
3.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是指學生按照美的規律直接創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要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同時掌握創造的技能、技巧並在實踐中運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中介,使學生由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轉化,為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架起橋梁。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在授課結束後,就可以出示壹張木刻畫《俯首甘為孺子牛》,讓學生觀察畫上的魯迅的表情、動作、眼神,以及在他的號召下,進步青年們的表現,從而理解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形象的崇高美。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電教媒體,通過美的藝術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審美情感,使學生真正進入“最可貴的壹種境界”,從而實施語文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