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他犧牲後,彭德懷親自為他修訂簡歷

他犧牲後,彭德懷親自為他修訂簡歷

鄧萍犧牲,彭德懷肝膽俱裂

1935年1月15日, *** 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省遵義城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增選 *** 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了 *** 在 *** 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2月26日,中央紅軍發起婁山關戰鬥。經過激戰,婁山關的主峰上飄起了紅旗,紅軍首戰告捷。27日,紅三軍團在董公寺、高坪、大橋等地擊潰黔軍第六、第十五、第九團的攔阻,逼近遵義城下。為了迅速拿下遵義城,鄧萍主動要求隨擔任前衛任務的紅十壹團行動。下午,在鄧萍參謀長的帶領下,紅三軍團勢如破竹,壹鼓作氣搶占了遵義新城。

27日黃昏,鄧萍率十壹團政委張愛萍、參謀長蘭國清,在當地農民劉紹、蔣致才的帶路引導下,到遵義老城北門外拱安關斜對面、湘江河東岸的土埂邊偵察敵情。

這時,天快黑了。鄧萍舉起望遠鏡觀察敵人的行動。鄧萍壹邊觀察,壹邊對張愛萍說“妳們先鉗制住守城之敵,待軍團主力到達後,今夜發起總攻,壹定在明天拂曉前拿下遵義。”他又叮囑張愛萍說:“情況緊急,明天增援遵義的敵人薛嶽部就可能趕到……”鄧萍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壹顆突然飛來的子彈擊中頭部,他頭壹歪,壹頭倒在張愛萍的右臂彎裏,殷紅的鮮血噴濺在張愛萍的袖子和衣襟上。

當張愛萍擡起右臂扶起鄧萍的時候,發現年僅27歲的鄧萍已經停止了呼吸。隨即,張愛萍用電話悲傷地向軍團長彭德懷報告了鄧萍犧牲的不幸消息:“鄧參謀長犧牲了。我們壹起在前線觀察……是九響槍子彈打中的,從前額打進從後腦出來,血流得很多,我的手臂都染紅了……”

聽筒另壹邊先是沈默,緊接著是壹句撕心裂肺的咒罵,打斷了張愛萍的電話:“妳們這些豬養的、狗養的,統統給我死了算了!”然後是狠狠地摔電話的聲音。

1979年6月,時任遵義會議紀念館資料組組長、後來長期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全國知名的遵義會議史實研究專家費侃如在北京訪問了張愛萍。當張愛萍談到這裏時,眼眶濕潤了。他知道彭軍團長只有在悲憤至極時才會罵人。張愛萍對費侃如說,透過這無遮無擋的家鄉“國罵”,他深切地感受到彭軍團長的心,是在為失去自己出色的參謀長,也是為紅軍失去棟梁之才在滴血。

當晚見到鄧萍遺體時,彭德懷已是淚流滿面。鄧萍的遺體被安放在壹塊背風的窪地裏,壹盞風雨燈掛在壹棵小樹上,發出昏黃的光。彭德懷輕輕揭開蓋在鄧萍身上的白布被單,默默地註視著戰友蒼白的遺容,心如刀絞。他掏出手巾,小心翼翼地為鄧萍擦去臉上的血跡和塵土,然後低頭默哀。四周壹片寂靜,連流水聲都聽得十分分明,這是惡戰前短暫的寂靜。彭德懷慢慢擡起頭來,小聲對張愛萍說“給參謀長換身新軍裝,如果沒有,到總供給部去領,就說是我說的。”

意外的變故,給彭德懷帶來了猝不及防的心靈重擊,使他覺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這位身經百戰、爬屍趟血的硬漢子也禁不住悲痛萬分,淚流滿面。彭德懷擦了擦眼淚,掏出懷表,手拿著電話筒幾乎在吼“拿下遵義城,為參謀長報仇!”

臨近拂曉,遵義老城終於被紅軍攻下。戰士們用在長征途中取得的首次大捷,告慰鄧萍參謀長的英魂。

找到遺骸,彭德懷了卻夙願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遵義人民把尋找鄧萍等烈士的遺骸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1952年秋, *** 遵義地委和專員公署召開會議,要求務必要找到鄧萍同誌的墳墓。由於當時沒有人知道鄧萍同誌遺體埋葬的位置,遵義幹部群眾歷經數年艱苦的奔波尋找,仍然沒有下落。

1957年夏,時任遵義地委書記的李蘇波接到了當時的貴州省委第壹書記、婁山關戰役中擔任三軍團第十二團政委蘇振華傳達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的指示,中央軍委很關心尋找鄧萍同誌遺體埋葬處這件事,希望當地 *** 幫助尋找鄧萍遺骸的下落。並提供了壹些有價值的情況由於當時戰事緊張,當晚就在紅三軍團駐地的街上,買了壹副黑漆棺材裝殮遺體。由紅軍指戰員掩埋在遵義城北郊山坡,沒有立碑記載。

當時受命尋找鄧萍遺骸的遵義市民革主委、政協副主席朱振民(1935年擔任 *** 黔軍第八師參謀長)等人,根據北郊山坡和黑漆棺材這兩條線索,緊緊依靠群眾,開始了艱苦細致的調查。經過七、八天的走訪,他們終於在遵義城松子坎壹家老榨油坊裏找到了老工人王華軒,了解到有壹具犧牲紅軍的遺體是從遵義老城幹田壩擡到新城羅莊,買顏家的棺材裝殮,埋在當時的地主羅徽五家的墳山上的。王華軒引著他們來到現場,指認了埋葬這位紅軍遺骸的墳堆。他們還通過顏家壹位六、七十歲的老大娘,了解到羅徽五在紅軍離開後回來時曾把墳挖開過:見沒有什麽隨葬的東西,就又重埋好了。

根據這些情況,朱振民等初步判斷羅徽五家墳山上的墳堆是紅軍墳。經遵義地委同意,朱振民等邀請時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曾在鄧萍身邊工作過的原紅三軍團四師司令部偵察參謀、十二團作戰參謀孔憲權壹起開墳辨認遺骸。揭開棺木,他們看見死者只是左額骨露在外面,其余都被螞蟻含泥遮住了。死者穿的是短呢大衣,衣扣是鐵制品,已生銹。大衣裏面是呢制西式背心,背心下是毛線衣,已經腐朽。下裝已完全腐爛,腳下有兩塊橡膠質地的鞋底。把遺骸頭部的泥土輕輕扒開,發現右耳上額骨有壹小孔,腦殼後有兩條裂縫。

為了確認遺骸的身份,李蘇波等壹面指揮將棺木蓋上,保護好現場,壹面電請時任貴州省軍區政委、與鄧萍***事多年的老紅軍石新安親來遵義作最後辨認。

經請示國防部同意,石新安政委來到遵義,邀請遵義地區醫院骨科醫生和當年帶路的農民壹起到現場察看。通過現場找到的金屬衣扣、褲扣、毛衣碎片、膠鞋底等遺物,發現的牙齒、頭發、瘡痕、彈痕等特征,確認是鄧萍同誌的遺骸。石新安政委捧著鄧萍同誌的頭骨,止不住熱淚盈眶。李蘇波、朱振民、孔憲權等在場人員,都肅然靜默,淚水長流。得知鄧萍遺骸找到的消息,彭德懷終於了卻了壹樁重要的心事。

親撰簡歷,彭德懷筆端情深

1959年,國防部寄給遵義地委經過彭德懷元帥親筆撰寫的《鄧平同誌的簡歷》(這裏的“萍”字寫為“平”字。據張愛萍將軍回憶,鄧萍同誌生前“萍”字和“平”字都在使用),內容為:

“鄧平同誌,四川瀘州人,在青年時代,即開始了愛國運動,接受了***產主義思想。第壹次國內戰爭時期,曾考入黃埔軍官學校武漢分校,在學校中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即轉為中國 *** 黨員。壹九二七年鄧萍簡介, *** 叛變革命後,鄧平同誌仍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壹九二八年,鄧平同誌在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第壹團團部任上尉書記官。在黨的領導下,秘密進行革命宣傳,團結和組織革命士兵與軍官進行各種鬥爭。同年七月二十二日,彭德懷等同誌率領全體革命軍官,舉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平江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鄧平同誌起草了起義宣言。

鄧平同誌在黨的教育培養下,不斷提高自己的覺悟和能力,參加紅軍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五軍軍長、三軍團參謀長等重要職務。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英勇果敢,身先士卒,表現了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我軍的建設也作出了壹定的貢獻。鄧平同誌壹生獻身於革命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得失,工作認真負責,待人誠懇真摯鄧萍簡介,作風艱苦樸素,是我黨我軍優秀的軍事幹部。

壹九三五年三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途中,路經貴州,在第二次攻打遵義城的戰爭中,鄧平同誌親臨前沿偵察敵情,不幸光榮犧牲,年僅二十七歲!鄧平同誌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公元壹九五九年二月”

在彭德懷親筆撰寫鄧萍簡歷的時候,在場的時任 *** 總參謀長、鄧萍犧牲時擔任三軍團第十團政委的黃克誠大將曾當面提醒道:“彭總,您可要註意壹下。少寫壹些吧,以防言多必失。”而彭德懷卻依然故我,在筆端下表達了對親密戰友的深切緬懷之情。

同時,國防部還寄來了彭德懷親筆題寫的墓名題字:“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誌之墓”。字體蒼勁有力,直徑約有十二公分。

李蘇波將簡歷和題字交給了修建鄧萍墓的負責人,要求照設計的墓碑大小,把碑字按原體適當放大,簡歷寫成漢字正楷。

1958年夏,在中央軍委和彭德懷元帥的關心下, *** 遵義地委、地區行署,遵義市委、市 *** 決定在鄧萍同誌遇難處附近的小龍山上修建鄧萍烈士墓。當年正式動工,1959年初建成。墓室由砂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設計莊嚴樸素,四周都是常青樹木。同年清明節舉行了盛大的鄧萍遺骸遷墓儀式。由於“廬山會議”等原因,彭德懷元帥親筆手書的墓名題字沒有采用。墓名用的是時任貴州省委第壹書記周林的題字“鄧萍同誌之墓”。

富順憑吊,彭德懷追思無限

對於長眠在遵義的親密戰友鄧萍,彭德懷曾深情地追憶道:“從平江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從江西蘇區轉戰到長征途中,直到他犧牲前,我們壹直在壹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鄧萍對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忠心耿耿,作戰指揮沈著果斷、英勇頑強,是壹個很有才幹的優秀軍事幹部。”並強調說:“鄧萍這個人是值得紀念的!”

1959年初,國防部曾電告遵義地委,說彭德懷元帥要親來遵義為鄧萍同誌掃墓。後來因氣候原因,飛機不宜飛行,只得推遲。不久,因在“廬山會議”上受到不正確的批判,彭德懷壹時無法了卻這個心願。

1966年4月,時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彭德懷在從成都前往宜賓視察工作途經鄧萍故鄉四川省富順縣境內時,急令停車。他下車眺望,只見沱江蜿蜒流淌,帆影點點;丘陵起伏綿延,壹片碧綠。不由得感慨:“真是地靈人傑啊!難怪英才輩出。三十多年前,我有壹位親密戰友,就是這裏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長征途中犧牲了!”說罷,他神情凝重,久久佇立,遠吊戰友。彭德懷懷著無限深情憑吊的人,就是當時鮮為人知的在遵義城下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