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攻殼機動隊的創作背景

攻殼機動隊的創作背景

1988年8月,日本發生了著名的“宮崎勤事件”,到89年6月間連續發生了四起女童分屍案件,直到89年7月兇手宮崎勤才被逮捕,警察在搜索其住宅時搜出了許多動漫相關資料,描寫性虐待與性變態的漫畫,同人色情錄影帶與色情同人誌,跟甚至他誘拐女童後拍下的性變態錄影帶,後經審訊證實了兇手有多重人格分裂的傾向。這壹案件震驚了全日本,所有媒體立刻大做文章。由於此事件相關的ACGN產物,媒體便借此將OTAKU(即禦宅族)與事件扯在壹起,大肆批判,日本政府也趁機攻擊ACGN界,演變成日後“有害圖書運動”為代表的壹系列政府的整肅、打壓ACGN界的事件。這壹連串的打壓行動使日本ACGN界從90年開始進入長達五年的冰河期,這個冰河期直到隨著95年EVA開播後才逐漸恢復。

那個時代的關鍵詞,在那個充斥著恐慌與不安的氣氛之下,需要的正是熱血與浪漫,但是士郎正宗的攻殼明顯與時代格格不入,Cyber-punk風格的復雜故事,極其專業的信息量,更有闡述士郎正宗的政治、哲學、宗教觀點,完全是壹本OTAKU向的天書,然而這壹點正是攻殼的魅力所在,即使在冰河期內,91年的單行本也如當時的機動警察壹般占有了屬於自身的壹席之地。

士郎正宗稱:“我想科幻類作品有必要創作壹些全新的類型。並非未來都是世紀末的那種孤立無助與仿徨不安的感覺,而應該是嶄新的、更有希望的才對。必須在可以給人新鮮感覺的題目上動腦筋,雖然這樣很難,但是為了眾多的讀者考慮,也為了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而不得不這樣做。再說這本來就是我的工作!”

這正是士郎正宗的創作理念,正是這種對科學抱持著肯定的態度,士郎正宗的作品總是保持著這種明快向上的風格。很多人寄托在科幻作品中的是對未來世界的擔憂,他們懼怕科技的進步在給人類帶來相對的益處之外還會帶給世界毀滅性的災難,“人類發明科學,科學毀滅人類”這種思想在近年的“911”事件以後表現得最為明顯。可士郎正宗卻沒有這種想法,他相信著人性,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演變將會壹直緊逼於科技的發展,而在這種時代為了生存,人類就要壹直采取相應的戰略和進化。這也正印證了他的壹句話:“好不容易利用智慧存活到現在,如果現在不動腦筋、積極思索生存之道那將是非常愚蠢的行為。而進化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攻殼的後記中,才會有那句:“未來應該是更光明才對。”雖然從商業角度來考慮,讀者更希望看到容易理解的作品內容,然而士郎正宗卻認為這是種“不負責”的態度,現實並不是這麽容易理解的,考慮到這點,士朗正宗傳達了自身風格的理念,通過自身的漫畫讓讀者了解更多無法用簡單詞匯了解的東西。為了更美好的未來,這種心態正是我們所需要和必須擁有的。

1995年該作品由動漫界“怪才”押井守(日本第壹部OVA執導者)負責執導搬上了電影屏幕,它是日本第壹部由外國(英國Manga娛樂公司)公司全資投拍的動畫片,並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比較起來,士郎正宗原著的漫畫以短篇單元為主,人物在不作戰時表現很輕松,對世界抱持樂觀態度。押井守導演的劇場版的人物則較嚴肅,笑容也只有壹兩次,而且把兒童個性的攻殼車角色略去。影片畫面作畫精美並配合了壹定數碼技術呈現出動人的視覺效果,川井憲次制作的音樂也相當襯托氣氛,並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主人公的內心波動。在伴隨著視聽沖擊所展開的故事中,影片探討的是壹個頗為沈重的主題——生命與機械的定義究竟是什麽?在未來世界中,機械與人的分界變得模糊,程序開始具有自我意識想要獲得人的軀體,而人則通過生化技術將身體變得機械化,這壹矛盾在主人公草薙和傀儡王的往來較量中得以集中體現。本片在日本國內及國際上都廣獲贊譽,是壹部經典科幻動畫。 影片在歐美上映時以票房冠軍的佳績打敗了同期的好萊塢大片,英文版錄像帶占據了美國Billboard錄像帶銷售榜第壹位(《Billboard》雜誌評選的家庭影碟銷售冠軍),就連《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當初也曾為此片的日文LD版撰寫文章。攻殼機動隊是壹部不僅僅局限在動漫壹方領域的國際知名影片,不但引起了諸如詹姆斯·卡梅隆、昆汀·塔倫蒂諾等好萊塢人士的藝術***鳴,甚至還直接激發了沃卓斯基兄弟的創作靈感,促成了《黑客帝國》系列的誕生。片中笑臉男使用笑臉圖案給自己的臉部打碼, 該圖案後來在網絡上以相同用途盛行壹時。

隨著電影引起的攻殼狂潮,士郎正宗的攻殼1.5單行本於2001年6月28日面世,隨後的攻殼2單行本也於2003年7月23日正式發行。拖拉了近五年的時間,與前作單行本相隔了十年之久,其作品的出版速度不能不令人產生“士郎正宗是不是因為出生在勞動感謝日才那麽懶”的懷疑。然而這種懷疑其實錯怪了士郎正宗,之所以士郎正宗推出作品緩慢,主要是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對人物、背景以及線條的處理等完全依靠自己壹個人完成,而且在作品單行本化的時候還要加筆修正,這也是為什麽他的作品中連續系列不多的原因之壹,所以我們才會早早在98年就看到了攻殼2的預告,但是卻到2003年才看到作品的正式推出。以致於直到現在我們還看不到攻殼3或攻殼的完結。他也正是那種只管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管讀者的死活,是那種讓“讀者去適應作者,而非作者來適應讀者”的漫畫家。然而即使對士郎正宗的創作速度持懷疑態度,其繪畫技巧和情節設定卻從來沒有讓讀者失望過,哪怕是他那高高在上的科學和工程知識,總是把人弄得模糊不清,莫名其妙的狀態也好,甚至牽涉到他自身自娛自樂的哲學、宗教、神學等方面也罷,無論妳如何“死機”,他的作品也不會讓妳簡單的得到想要的信息。這個或許和其性格有關,正如他的照片少得可憐,讓不少人都難以壹見起尊容,這種低調的處事態度也正是他的個人寫照。

本片***耗時三年的制作,花費了高達八億日元的制作費。由於士郎正宗參與了設定協力,加上壹群原著“攻殼Fans”的制作群,故事在人性方面更貼近原著,在這裏,笑臉男人不再是獲得了靈魂的AI,而是學生出身的頂尖黑客,更是壹個為了揭露“真相”而四處奔波的正義使者。而素子也不像劇場那麽深沈猶如哲學家壹般,她時常對旁人不失那冷嘲熱諷(雖然還沒漫畫裏那麽活潑開放),而其他九課的成員都非常樸實和生活化了,我們理解了他們平常人的壹面後,就發現他們其實並不是站在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了,S.A.C.比起原作和電影更加輕松和生活化,就連塔奇克馬也在劇情占了很大的戲份,其最後為了巴特而犧牲的壯舉更奪走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2004年1月1日,TV版《攻殼機動隊 S.A.C. 2nd GIG》正式播出,該作每話制作費高達3000萬日元。導演和前作壹樣依然還是神山健治負責,不同的是押井守也參與了協力,幸而沒出現電影版那樣的淒涼氣氛,依然還是那充滿生活氣息的硬科學時代。該作品道出了素子的過去,和第壹作壹樣各故事獨立成章,卻貫穿著同壹條主線。同樣的在塔奇克馬的Ghost關系闡述上下了很大篇幅,其最後用AI衛星為救9課成員和難民與核彈相撞的舉動再壹次從觀眾眼中奪走了淚水。也正式迎來了S.A.C時代的完結。

TV上映僅僅三月時間,伴隨著TV版的熱播,熱炒多時,由押井守全權負責的劇場版——《攻殼機動隊2:無罪》於2004年3月6日上映。和第壹部劇場版壹樣基調灰暗,氛圍悲涼,但是相對第壹部而言,改作氣氛的冰涼之感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押井守也義正詞嚴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決不允許有牧歌式的主人公,現在的主人公是以抱持著更為痛切的主題為絕對條件的……”與第壹部劇場版最大的不同就是該片只是借用了士郎正宗的背景設定和人物設定,而劇本完全是押井守獨自下筆的,這部作品也成了押井守導演生涯有生以來最大的挑戰。

第二部劇場版實際的制作花費了3年,如果加上事前的準備作業則壹***是5年的時間,制作規模之大可說是前所未見。押井導演希望能透過這部作品,讓與他壹起居住於日本國內的觀眾***同省思某些問題。他雖然借用了SF科幻式的描述手法,但內容卻是從正面探討當今的“日本”。本作繼承了前作哲學式的驚人結局,以及先進的影像處理呈現的手法,畫面素質也在同期作品之列達到了頂峰,與前作壹樣,充滿了禪語壹般的對白以及腦筋急轉彎式的情節,美輪美奐的華麗視覺效果,故事的鋪墊伴隨著復雜的懸念和多重交叉的危機,更在素子與巴特重逢時掀起了高潮。旁白和字幕裏還出現了來自《聖經·舊約》和《論語》的語句。整個制作從頭到尾都體現出了對西方文化傳統的熟悉深知和對東方藝術的精通了解。該作品最終在日本創造了13.7億日幣票房佳績,締造130萬人觀賞動員記錄。其在美國上映時也同樣叫好又叫座,雖然其中壹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其背後的夢工廠,但是憑借第壹作就給全球改變了對日本動畫電影的成見的名氣,再憑借著制作陣容的新的創舉,新的電影情節對更為進步多元文化的糅合以及顛倒風雲的視覺效果牢牢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和心理這些背景的處理下,其在全球引起轟動也屬理所當然。

2015年,《攻殼機動隊新劇場版》作為《攻殼機動隊》誕生25周年紀念作品上映。影片屬於黃瀨和哉和沖方丁聯手打造的“攻殼機動隊Arise系列”,講述主人公草薙素子將攻殼機動隊作為隊伍正式組建時發生的故事。制作方聯合專業團隊打造了3D版的草薙素子,素子原型邀請機車寶貝有馬綾香擔任,通過80臺照相機360°全方位掃描建模完成。影片在日本國內107塊銀幕上同時公映,首周初登場排名第九位,觀眾滿意度排名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