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未行文言文翻譯

未行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任未好學》翻譯

任末十四歲時,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他)背著書籍跟老師求學,不怕困難.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時靠在樹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蒿取光.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同學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臨終時告誡別人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1.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遊京師,教授十年.2.負:背.3.笈(jí):書箱.4.或:有時.5.庵:茅草小屋.[1] 6.荊:這裏指荊的枝條.7.刻:劃.8.縛:捆紮.9.麻蒿(hāo):壹種植物,點燃後可照明.10.題:題寫.11.其:書上的.12.悅:敬佩.13.靜:“靜”為通假字,通“凈”.14.易:交換.15.終:死,終止.16.誡:告誡.這是他臨終時對他弟子說的話.17.夫(fú):句首發語詞.18.猶:如同.19.雖:即使.20.耳:罷了.21.學無常師: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22.負笈不遠險阻:背著書箱不認為這是萬裏險阻.遠:認為……這23.人而不學,則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學習,憑什麽成功?24.暗則/縷麻蒿/以自照:如果視線昏暗就捆麻蒿點燃它用來照明自己.2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人要勤奮好學,雖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學的人,雖然還活著,只是生命活著罷了。

2. 翻譯文言文 全文翻譯

這只是這則故事的前半段,我來試著翻譯壹下,翻譯得不好請見諒。

唐代高僧壹行,博覽群書無所不知,尤其擅長數學,探索深奧的意義記在心中,當時做學問的人都不能推測出來。小的時候家貧,有鄰居王婆婆,前後救濟他幾十萬錢。到了開元年間壹行受皇上敬重禮遇,沒有什麽不能說的,常常想報答她。不久後王婆婆的兒子犯了殺人罪,還沒有入獄判刑,婆婆來求壹行救她的兒子。壹行說:“婆婆要金銀布匹,我應當以十倍回報。但賢明君主執掌法律,我很難求情,怎麽辦呢?”王婆婆用手指著他大罵說:“我認識妳這個人有什麽用!”壹行跟在王婆婆身後道歉,王婆婆始終沒有理睬他。

我幫妳找到了後面的半段:

壹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乃命空其室內,徙大甕於中,又密選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謂曰:“某坊某角有廢園,汝向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七,可盡掩之。失壹則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後,果有群豕至,奴悉獲而歸。壹行大喜,令置甕中,覆以木蓋,封於六壹泥,朱題梵字數寸,其徒莫測。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鬥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壹行曰:“後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古所無者,天將大警於陛下也。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從之。又,其夕,太史奏北鬥壹星見,凡七日而復。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之。

文中大意(復制來的):

壹行叫人在寺院空房裏置放了壹口大甕,隨後叫過來兩人,授之以布囊,說:“某大街有壹處廢園,妳們在中午時分潛伏其中,及至黃昏,定有東西進來。當捉到第七只時,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壹只,拿妳們是問!”兩手下同聲說謹記,後潛於園中,黃昏前果有壹群東西沖來,細觀之,乃是豬。兩手下張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獻於壹行。壹行大喜,叫人把豬裝進大甕,加蓋糊泥,題梵字於其上。

轉天壹早,唐玄宗緊急召見壹行: 唐玄宗:“太史奏報,昨夜北鬥星不見,此為何兆?” 壹行:“北魏時火星於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亂,現在北鬥星消失,自古以來還沒有過,可能要出亂子了!” 唐玄宗:“有什麽辦法彌補呢?” 壹行:“唯有大赦天下,釋放壹切犯人,當然也是試試看。” 玄宗皇帝隨之應允。 當夜,北鬥七星即出現壹顆,隨後每天多壹顆,七日後全部出現,恢復正常。

3. 文言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爭功,未得行封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①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篃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②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髃臣所***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③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髃臣,髃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④而急趣丞相、禦史定功行封。

髃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註①集解如淳曰:“復音復。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韋昭曰:“閣道。”

註②集解徐廣曰:“多作‘生平’。”

註③集解漢書音義曰:“未起時有故怨。”

註④索隱地理誌縣名,屬廣漢。什音十。正義括地誌雲:“雍齒城在益州什邡縣南四十步。漢什邡縣,漢初封雍齒為侯國。”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臯,西有肴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裏,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肴函,①右隴蜀,②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③阻三面而守,獨以壹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④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日駕,西都關中。⑤

註①正義肴,二肴山也,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八裏。函谷關在陜州桃林縣西南十二裏。

註②正義隴山南連蜀之岷山,故雲右隴蜀也。

註③索隱崔浩雲:“苑馬牧外接胡地,馬生於胡,故雲胡苑之利。”正義博物誌雲“北有胡苑之塞”。按:上郡、北地之北與胡接,可以牧養禽獸,又多致胡馬,故謂胡苑之利也。

註④索隱按:此言“謂”者,皆是依憑古語。言秦有四塞之國,如金城也。

故淮南子雲“雖有金城,非粟不守”。又蘇秦說秦惠王雲“秦地勢形便,所謂天府”。是所憑也。

註⑤索隱按:周禮“二曰詢國遷”,乃為大事。高祖□日西遷者,蓋謂其日□定計耳,非□日遂行也。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道引不食谷,①杜門不出歲余。

註①集解漢書音義曰:“服辟谷之藥,而靜居行氣。”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後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後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窢伐促和詎古存汰擔咯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閑,雖臣等百余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①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壹助也。”於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註①索隱四人,四魭也,謂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裏先生。按:陳留誌雲“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裏修道,故號曰夏黃公。角裏先生,河內軹人,太伯之後,姓周名術,字符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壹曰角裏先生”。又孔安國秘記作“祿裏”。

此皆王劭據崔氏、周氏系譜及陶元亮四八目。而為此說

4. 衎未領書,以故規行,尋為吏所訟,翻譯文言文

意思是:顏衎沒有接到書信,按照過去的規定來做,不久被屬吏訴訟

出自:宋史顏衎傳

原文

顏衎,字祖德,兗州曲阜人.自言兗國公四十五世孫.少苦學,治《左氏春秋》.梁龍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聞.再調臨濟令.臨濟多淫祠,有針姑廟者,裏人奉之尤篤.衎至,即焚其廟.

後唐天成中,為鄒平令.符習初鎮天平,習,武臣之廉慎者,以書告屬邑毋聚斂為獻賀.衎未領書,以故規行之,尋為吏所訟.習遽召衎笞之,幕客軍吏鹹以為辱及正人,習甚悔焉,即表為觀察推官,且塞前事.長興初,召拜太常博士,習力奏留之.習致仕,衎東歸養親.

該段翻譯

顏衎,字祖德,兗州府曲阜人.自稱是兗國公(顏回)第四十五代孫.小時候學習刻苦,研讀《左氏春秋》.五代時梁朝龍德年間科舉考試及第,脫去布衣,擔任北海主簿,靠政績而聞名.後又調任臨濟令.臨濟有很多私建的神廟,其中有個針姑廟,鄉人非常迷信.顏衎到後,立即將其焚毀.五代時後唐天成年間,顏衎做鄒平縣令.符習當初鎮守天平,符習是武將中清廉謹慎的人,用書信告訴所轄城邑的官員不要聚斂財物作為賀禮.顏衎沒有接到書信,按照過去的規定來做,不久被屬吏訴訟.符習立刻召來顏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下屬都認為是羞辱了正直的人,符習很後悔,立即上書推薦顏衎做了觀察推官,暫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長興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顏衎做太常博士,符習極力上奏挽留顏衎.符習退休,顏衎也回家奉養雙親.

後續文言文意思是

不久,房知溫鎮守青州,又征召顏衎做了幕僚.明知到房知溫陰險固執,聚斂的財物多是違法的,顏衎常常極力勸諫,不考慮後果.晉祖進入洛陽,房知溫依仗兵力強而非常傲慢,顏衎勸說他向晉祖進貢.房知溫能有好的結局,全是顏衎的功勞.房知溫的兒子不聰明,顏衎勸說他們用十多萬的家財獻給晉祖.晉祖很贊賞他們,這也是顏衎的功勞.房知溫的兒子房彥儒被任命為沂州刺史,顏衎任命為殿中侍禦史.不久顏衎被提拔為都官員外郎,充任東都留守判,後改任河陽三城節度副使、檢校左庶子,管理州中事務.

過了半年,收到家中的書信,得知父親在青州身患重病,顏衎沒有奏報就辭去官職回家侍候父親,不再有當官的想法.過了壹年多,父親病得不能起床,顏衎親自捧屎捧尿,從沒有壹點倦怠.晉祖聽說後,召他為工部郎中、樞密直學士,接連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顏衎推辭說“我沒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麽人誤傳讓您聽說.希望能讓我回家,遂了我奉養雙養的願望.”晉祖說:“我本來就了解妳,不是其他人推薦的.”不久廢除了樞密院,憑著原來的官職參加朝會.過了壹年,又上書請求回家侍奉雙親,被授予青州司馬.後父親去世,非常哀痛.不久又被召做了駕部郎中、鹽鐵判官.以母親年老為由懇請辭官,晉祖下詔讓他保有現在的官職.不多久,又被任命為天平軍節度副使.

開運末年,授予左諫議大夫,暫且代管河南府,又拜為禦史中丞.經過戰亂之後,朝廷中綱紀混亂,顏衎執政卻很有神采.曾經進言說:“剛出任禦史的人,又接著兼任邊遠州郡的幕賓佐吏,再有因為個人的原由和小事請求到外地任職,州郡中缺少參拜的禮節,進出沒有風紀法度,擔心會漸漸地讓州郡輕視,各地官吏失去了遵循.請求從今以後各藩鎮的幕僚不能擔任禦史以上的官職;即使是親王和宰相出鎮,也不能奏請出任幕賓.不是接受皇帝命令下去巡查,不得擅自出京,從此不能管理雜務.”下詔只有征召做幕賓的還和以往壹樣,其余的都按顏衎的提議.又上表請求回家奉養老母,被改任戶部侍郎.顏衎堅決請求辭官,皇帝下詔贊揚了他,然後顏衎與母親回到老家.

五代漢朝乾佑末年,顏衎母親去世.皇帝下詔讓鄆州的高行周資助遣送顏衎入朝,顏衎以腿腳有病為由推辭不去.周朝廣順初年,起用他做尚書右丞,不久做了端明殿學士.周太祖征討兗州時,駐軍城下,派顏衎前去曲阜到孔廟祭祀.攻克兗州後,讓顏衎暫且管理兗州.太祖回朝後,又讓顏衎暫時管理開封.當時王峻把持朝政,顏衎和陳觀都是由王峻推薦的.等到王峻倒臺,陳觀貶官,顏衎被免去其他職務,只任兵部侍郎壹職.顯德初年,上書請求辭官,又任命他為工部尚書,退休後回到家鄉,朝廷官員都到京城門外給他送行,達官貴人很多,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很榮耀.建隆三年春天,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歲.顏衎的文章缺少文采,然而他誠信正直,又非常孝敬老人尊敬兄長.被當時的人們所推崇.

5. 古文翻譯,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譯文:沒有什麽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出處:《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壹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壹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原文節選: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

譯文:秦國的將領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占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進軍向北侵占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於是就去向荊軻詢問辦法,說:“秦兵早晚要渡過易水,那麽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麽能夠做得到呢?”荊軻說:“即使是妳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

擴展資料

荊軻簡介

荊軻(?-前227),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衛人稱他為慶卿,而到燕,燕人稱他為荊卿。荊軻喜歡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曾遊說衛元君,不為所用。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壹帶,是壹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