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拼音:gè dé qí suǒ)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周易·系辭下》。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動賓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
成語典故:
遠古時期,民眾過著采集和漁獵生活,神農氏發明制作了木耒、木耜,教會民眾開墾荒地,播種五谷,汲水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擴大了人們飲食的來源。傳說神農氏為了發現藥材,遍嘗百草,教會人們用草藥醫治疾病。
隨著食物的種類變得豐富,人們逐漸有了多余的糧食。神農氏便設立集市,規定中午為買賣時間,招致天下的人們,聚集天下的貨物,互相交換所需要的貨物,滿足各人的需要,讓大家各得其所,從而出現了中國社會原始的商品交易。
各得其所的成語寓意和運用:
1、成語寓意
各得其所是壹種理想的狀態,代表每個人的才能都能在其想要的領域得到充分的施展。“各得其所”的成語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獲得相應地位的優勢,但同樣也存在著劣勢與不足。發現自己的長處,避開或修正自己的短處,是人們最終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寶。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迅神,所以需要擅於去挖掘他人身上的閃光點,並加以學習和利用,讓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板都能各得其所。
2、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動賓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
運用示例: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宣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
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內元元之民,各畝首虧得其所,天下幸甚。”?
宋·王觀國《學林·詩書序》:“鄭氏曰:‘孔子論《詩》,雅、頌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