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巧妙點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教材涉及生態文明的內容,教學中要註意引導學生從語匯積累、品詞析句、理解課文等方面入手,適時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級語匯積累教學應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滲透其中。我們常見的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熊等動物,生活在籠子裏,它們為什麽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家園裏?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文明,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面對教材中無數縱橫交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契機,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於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機熏陶,讓學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壹,欣賞“插圖”,直觀形象。小學語文插圖多達幾百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例如,教學《桂林山水》,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清澈的湖水,翠綠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樹影。美麗的景色在學生心頭喚起的感覺,會產生愉悅之情,並慢慢沈澱,使之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願望,這就強化了生態文明教育。第二,欣賞朗誦,感知形象。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如《三亞落日》《草原》《黃果樹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課文。教學時,可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生態文明保護得當,自然的美麗才能得以永恒,使學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讀,內悟形象。加強朗讀,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會收到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學《長城與運河》《迷人的張家界》這類課文,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他們保護生態文明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三、 有意運用,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養成
課上,在課堂練習中運用。課堂練習,除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有意設計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其中。如第八冊有個看圖討論練習,除了復習相關句型造句外,可引導學生仔細觀看畫面:青山,綠水,嫩草,舒坡;沙灘野餐,水裏遊泳;試飛航模;海鷗低旋。要求學生再造壹句,勾畫壹幅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和諧***處圖來。這樣的訓練多次反復進行後,學生必然會得到生態文明教育,形成重視生態文明的意識,養成註意生態文明的習慣。課後,在拓展延伸中運用。壹方面,可通過寫作練習有意訓練。另壹方面,可通過活動安排反復實踐。小學語文雖有不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但其深度和廣度還需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補充。可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有意安排在活動中,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課外天地,來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教學活動,都可以滲透生態文明意識。只要我們能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態文明因素,選準滲透點和結合點,研究滲透技巧,增強滲透效果,就能促進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