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在壹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壹個人。 為是其智弗若與:因為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編輯本段來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有4句,有三層意思。第壹句是壹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壹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壹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壹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壹同學習,後壹個比前壹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壹個比不上前壹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系第二層可知,後壹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誌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誌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誌,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不壹般。
編輯本段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wéi)/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hú)將至,/思/ 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讀課文時的基調: 用懷著壹種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
編輯本段感悟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致誌才能學好東西。
編輯本段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1、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課文,自讀自悟並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解。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3、學生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做事必須專心致誌,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學生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壹步了解體會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積累成語和文言文成語故事,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課前準備:課件
編輯本段教學過程
壹、 課前活動:聽音樂,出示課件——大海的畫面。 師問:看圖,妳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生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師談:壹個人要有所舍,才會有所得。舍去懶惰,得到勤奮;舍去玩耍,得到知識;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這節課,希望同學們能成為大海,容納更多的知識,更多的道理。 二、 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師:大家平時有何愛好?(生說) 師:看來,大家的愛好可真不少。(課件出示)看這個人的愛好是什麽? 生:我看出來了,他們在下棋。 師:這幅圖的背後有壹個小故事,兩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寫下了這篇文章。(板書:學弈) 三、 啟發質疑,初步理解 師:“弈”是什麽意思?(生答) 師:“學弈”是什麽意思?看到題目,妳還想了解什麽? 生1:兩個學生是怎樣學習下圍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們兩個學習之後的結果如何?(板書問題) 師小結這壹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入下面環節。 四、 教授課文內容: 壹)、有信心,就會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出示課件) 二)、結合註釋讀明白。(出示課件) 1、自己學習,掃清生字詞,劃出不會讀,弄不懂得語句; 2、小組合作,互讀找不足; 3、派出壹名代表,用自己的話講壹個故事給大家聽。 三)、理解大意讀通順。 1、找學生讀; 2、小組比賽讀; 3、學生齊讀; 4、老師範讀; 5、師生互讀。 五、抓關鍵語句,分析 師:妳感到文章中的兩個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劃出,默讀壹遍(出示課件) 師:兩個學生的表現有什麽不同?(學生答) 再次指讀此句,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五、 背誦,抽查。 六、 聯系實際,理解感悟。 師:課前大家談了自己的愛好,現在看來,光有興趣行不行?誰來背誦課文?(學生舉手,叫起兩位學生) 師:如果他們二人現在開始比賽,妳能料到結果嗎? 師:為是其智弗若與? 生:非然也。 師:為是其智弗若與?是他們的老師不同嗎?他們的老師是壹個怎樣的人?兩位學生又是怎樣的人? 師:“專心致誌”這個成語就出自這個故事。 師:在妳的學習生活中,妳做過三心二意的事嗎?說給大家聽。從這個事情當中妳有何認識? 總結:我們看,不管下棋還是幹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麽?是態度,這真是態度決定壹切。 七、總結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課件) 1、有信心(成功了壹半); 2、結合註釋讀明白; 3、理解大意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4、抓關鍵語句,分析; 5、背誦,積累。 6.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專心致誌才能學好東西.要領悟真諦! 八、閱讀強化訓練 1、課件出示孟子格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試著學習,達到理解背誦。 2、運用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試著學習《兩小兒辯日》。
編輯本段板書設計
學弈 壹人 專心致誌 學有所成 壹人 三心二意 壹無所獲 態度決定成敗 感悟: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專心致誌才能學好東西.要領悟真諦! 關於弈秋 弈秋是第壹個史上有記載的的圍棋專業棋手,也是史上第壹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於弈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裏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為名,如醫和、蔔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為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壹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壹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 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並成為象征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壹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壹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天鵝)什麽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壹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壹日,弈秋正在下棋,壹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壹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註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誌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要壹心壹意。 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壹人。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壹的壹位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壹位棋手。
編輯本段文言文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有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認真聽,細細琢磨,認真領悟;另壹個人表面上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可是心裏卻認為天鵝要來了,想著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鵝射下來。他們雖然壹起學習圍棋,可是後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嗎?我說: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