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壹些古典經濟學家就提出了區位論的思想。如愛爾蘭的R.坎特龍於1755年發表的著作中和英國的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著作中,都論述過運費、距離、原料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從理論上系統研究工業區位論首推德國的W.G.F.羅舍爾,他於1868年發表的論文,提出區位”就是為了“生產上的利益”,受原料、勞動力、資本的制約;原料地對區位發生的牽引力大小,依賴於原料加工過程中減少量的多少等等。用數學方法論證工業區位的是德國的W.勞恩哈德,他在1882、1885年發表了壹系列著作,給區位論開拓了壹條精密化、計量化的道路。直到目前工業區位論中所用的“運輸噸公裏最小地點的區位決定公式”、“市場總需要量的計算公式”、“市場地域大小與運費之間關系的公式”等,都是勞恩哈德設計的。
創建現代工業區位理論基礎的是德國經濟學家A.韋伯,他於1909年發表《工業區位論》壹書,為工業區位理論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並提出了嚴密的研究方法。但是韋伯的工業區位論是抽象的、孤立因素分析的靜態區位論。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弗特爾提出“貿易邊界區位理論”。他認為,貿易區的邊界是被該區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和單位運輸成本之和決定的。1924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在其《貿易理論》和1933年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等書中開始討論整個工業布局問題。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美國學者胡佛·伊薩德提出了工業區位的多種成本因素綜合分析的理論。這些理論探討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潤的原則選擇廠址,因此,它屬於工業區位理論的微觀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宏觀經濟角度研究工業區位的理論逐漸發展,這種理論著重從全國範圍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資本形成特征和投資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等的地區差異,以及環境經濟、生態平衡等方面進行研究。從德國經濟學家A.廖施1940年發表《經濟的空間秩序》開始,發展為多因素的對比研究,形成各種學派的動態區位論。著名的代表者有運輸費用學派的E.M.胡佛、市場學派的廖施和區域科學學派的W.伊薩德、行為學派的A.R.普雷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