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壹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可他,在 娛樂 圈混得不好,甚至可以用“落魄”來形容他。
濮存昕在壹次接受采訪時,他直言:
“我演的東西沒人看,在 娛樂 市場裏沒有我的活兒”。
到底是他演技不行,還是人品不行導致這樣。
其實,都不是。
濮存昕的人品不容置疑。
宋丹丹誇贊: “濮存昕是壹個特別真誠的朋友,人特別好,能跟他做同事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陳小藝評價: “濮存昕是壹個暖男,有他好”。
何冰說: “濮存昕是北京人藝的長子,因為,對於壹個家庭來說,長子付出得最多,幹的活也是最多的,長子擔的責任也是最多的,濮存昕他都幹了”。
對身邊的朋友好,對陌生人他也壹樣熱心腸。
2000年,濮存昕擔任“防治艾滋病大使”,他給患病的兒童帶去溫暖。
甚至, 將壹個失去父母的身患艾滋病的兒童領回家中照顧。
濮存昕用行動證明,明星不全是光說不做的人。
可就是這麽熱心腸的壹個人,真心待身邊的每壹個人卻沒得到回報。
命運總喜歡捉弄善良的人。
濮存昕的壹生太艱難了,喪父又喪弟的他,壹個人撐起兩個家。
既要照顧弟弟的遺孀,又要照顧患病的母親。
68歲的濮存昕仍舊在努力賺錢養家,甚至不敢老去。
壹天中午,正在劇組拍戲的濮存昕接到妻子的來電,電話那頭支支吾吾的聲音讓他變得緊張起來。
濮存昕故作淡定地說: “老婆,妳倒是說話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妳不說話,可把我急死了”。
妻子哽咽落淚道: “存巖他,存巖他,他走了”。
濮存昕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他飛奔著往家裏趕。
趕到家門口時,母親和弟妹嚎啕大哭的聲音讓他壹下子明白了。
他邁著沈重的腳步走到父母身邊,將他們抱在懷裏。
他強忍著淚水跪在地上,對著弟弟說: “存巖,哥哥回來看妳了,妳放心,我會把他們都照顧好”。
濮存昕的心很痛,就像壹把刀刺在了他心裏面。
是弟弟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的弟弟是壹個好弟弟。
濮存昕的腦中湧現了,小時候和弟弟的畫面。
1953年7月31日,中國話劇的元老蘇民和壹個銀行職員在這壹天迎接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取名濮存昕。
幾年後,家中再添壹個男丁,取名為濮存巖。
壹家五口,其樂融融地非常幸福。
孩子生下 健康 平安是當父母最欣慰的事。
然而, 當濮存昕13個月大的時候,被確診為患上了小兒麻痹癥。
正常的小孩1周歲之後,幾乎都能學會走路了。
濮存昕卻遲遲不能站起來,直到4歲時才勉強靠扶著拐杖走。
濮存昕為此在小的時候埋怨過父母。
身邊的朋友都排斥他,不願意和他玩。
甚至給他取外號,在學校裏,同學們見到嘲笑他,嘴裏不停地喊著: “濮瘸子,濮瘸子”。
束手無策的濮存昕也只能任人罵。
這時,弟弟濮存巖跑了過來,對著同學喊道: “妳們再罵我哥,我告訴老師”。
同學們走開後,濮存巖對著濮存昕說:“ 哥,以後我坐妳的拐杖,我壹直陪著妳”。
濮存昕為了能早日擺脫拐杖,前前後後進行了5次手術。
勉強可以站起來,但還是要依賴拐杖助走。
為了能早日康復,濮存昕壹直堅持做術後康復。
壓腿、拉伸、行走等,濮存昕壹遍又壹遍地練習。
濮存巖壹直陪著濮存昕練習。
當哥哥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會在壹旁鼓勵他。
9歲之後,濮存昕可以慢慢地跑和打球,
濮存昕能站起來,最大的功臣都是弟弟濮存巖。
濮存巖就是濮存昕生命中的壹道光。
能跑能跳的濮存昕13歲就加入到“上山下鄉”的革命隊伍中去了。
在這壹段時間, 他挖地、養豬、餵雞等農活,濮存昕都幹了壹個遍。
濮存昕在黑龍江壹呆就是4年。
4年的時間裏,濮存昕成長懂事了。
他有夢想,對以後的人生有規劃。
他想幹出壹番事業來,來回報父母對他的養育之恩。
1973年,知青回城正火熱進行,濮存昕也想回來。
在那時,回城不是妳想回就能回得那麽簡單。
必須打報告申請,同意了才能回城。
濮存昕能回城的方法只有壹個, 那就是當演員,從事藝術工作。
濮存昕開始琢磨表演,報名參加文工團的面試。
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濮存昕都沒被選上。
父親聽聞後,便親自教他演戲。
1977年,濮存昕被空政話劇團錄取了,成為了壹名正式的演員。
濮存昕也順利回到了北京,濮存昕曾說:
“是藝術拯救了我,要不然可能我還是西城區西長安街辦事處街道工廠糊紙盒的工人”。
濮存昕在空政話劇團跑了5年的龍套。
1983年,濮存昕人生第壹次演主演,同時也收獲了愛情。
劇團有個美女叫宛萍,在壹次表演中,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不久後,就確定了男女關系。
2年後,濮存昕和宛萍舉行了婚禮。
婚後,宛萍懷孕了。
為了方便照顧,他們和公公婆婆壹起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裏。
彼時,濮存昕的父親是北京人藝的副院長。
但他們的生活水平卻還是沒有怎麽提高。
因為人藝的薪資是非常的低,幾十塊壹個月。
即便,有心想幫兒子也無能為力。
有愛情的力量,濮存昕在事業上也開始稍有起色了。
壹次表演中,濮存昕的演技被藍天野相中了。
得知他是蘇民的兒子後,更加喜歡他。
藍天野提出,把濮存昕挖過北京人藝。
不久後,濮存昕就來到了人藝報到。
到了人藝,藍天野親自教濮存昕演戲。
但藍天野是出了名的嚴格,稍有做不好,就會被痛批。
濮存昕被他罵過好幾次。
但他的演技的確有很大的進步。
他演過《秦王父子》中的公子扶蘇,還有和父親合作的《李白》,還有《雷雨》。
之後,濮存昕從話劇到影視,電影《清涼寺的鐘聲》中他演壹位法師。
《三國演義》裏的孫策,濮存昕開始走進了觀眾的視野。
1996年,濮存昕主演的電視劇《英雄無悔》讓他壹下子火遍大江南北。
事業蒸蒸日上時,30歲不到的弟弟卻因病離世。
傷心歸傷心,生活還要繼續。
作為家中的長子,如今又是家裏唯壹的兒子,他必須收拾好心情,給家人做依靠。
他竭盡所能地幫助弟弟的妻子和孩子,讓他們的生活步入正軌。
當時的濮存昕前途光明,戲約不斷。
對於壹個演員來說,這種機會是多麽重要的事。
可濮存昕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人,他拒絕了很多影視劇的邀請。
蘇民因接受不了濮存巖的離開,常常陷入悲傷之中。
再加上父親年紀越來越大,經常生病住院。
父親生病的時候,他親力親為地出現在父親身邊。
父親住的是樓梯房子,他壹個人背著父親上醫院。
濮存昕提出給父母換電梯房子,卻被父親拒絕了。
2015年冬天,蘇民全身水腫,視力開始下降,什麽東西都吃不下。
2016年8月26日,濮存昕的父親也離開了這個家。
短短幾年,家中的男人壹下子走了兩個,母親賈銓悲傷不已。
在蘇民的追悼會上,賈銓哭到差點昏厥。
之後,母親就像變了壹個人似的,曾經是壹個愛笑的人,現卻變成壹個愛哭哭啼啼的人。
母親的變化,壹天比壹天嚴重, 賈銓忘記了壹些人和事,動不動就發脾氣。
有時候走路還左搖右晃,整夜整夜的不睡覺,白天對任何食物都沒興趣。
同年的9月底,賈銓奇怪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多。
濮存昕停下手中的工作,帶著母親上醫院檢查。
最終,母親被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的病。
認知障礙的主要表現包括感知方面障礙、記憶方面障礙、思維方面障礙。
嚴重的有些人會伴有失語、失用、失言、失行等行為。
幾乎癡呆沒有什麽兩樣。
治療這種病,沒有什麽特效藥,唯壹能做的就是陪伴老人,給予她溫暖。
彼時的濮存昕是北京人藝的副院長了。
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濮存昕和姐姐商量著如何照顧母親。
姐姐擔心濮存昕的工作,便把照顧母親的事她承包了。
可姐姐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照顧了兩個星期後,姐姐的身體也提出了抗議。
濮存昕見狀,當即把姐姐送回了家。
濮存昕帶著老婆宛萍住進了母親的老房子裏。
夫妻二人輪流照顧生病的母親。
此時的濮存昕也是壹個六十多歲的老爺爺了。
母親會在半夜三更爬起床,說壹些奇怪的話,和做壹些以前的事。
母親沒從起床,他也都會爬起來並溫柔地和母親說: “媽,夜深了,該睡覺了”。
壹個晚上,濮存昕跑到母親房間,發現空無壹人,嚇得他後背發涼。
濮存昕和妻子圍著小區去找母親,最後看到母親站在路邊。
嘴裏說著:煎餅果子。
濮存昕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
為了防止這種“意外”再發生,濮存昕搬到母親的房間裏。
在母親的床旁放了壹張折疊椅子來睡覺。
濮存昕害怕母親有壹天不小心走丟,他在母親的每壹件衣服上都寫上了自己的電話號碼。
濮存昕64歲那壹年,他在照顧母親的時候,突然眼前壹黑倒在了地上。
醫生告知他,要註意休息,不要過度的熬夜,這次暈倒就是因睡眠不足導致。
濮存昕的女兒濮方得知後,非常擔心他的身體,便提出雇壹個保姆來照顧奶奶。
濮方的意見,遭到濮存昕的拒絕。
濮存昕不放心壹個外人照顧母親。
在濮存昕的心中,孝順父母是他唯壹能做的事。
百善之首孝為先,養育之恩大過天。
養育之恩,真金難酬。
極盡孝心,難於相報。
2019年,濮存昕在網上看到國外患有認知障礙的患者。
在家人和醫生的陪同下,被治愈了。
醫生說核桃補腦,他壹次性買壹大麻袋回家。
剝好殼後,他就給母親吃。
濮存昕還會買壹些數字卡和顏色卡片,每天都會安排時間陪母親認卡片。
經過濮存昕悉心的照顧,母親能認出卡片上的壹些數字準確的說出顏色等。
2020年初,因疫情原因,所有人都在家中隔離。
濮存昕不能去人藝排練,他就在家中給母親表演。
可以外出時,濮存昕就領著母親到公園裏散步。
拿著母親以前愛看的書,讀給母親聽。
慢慢的,母親記起了壹些過去的事。
2021年,濮存昕帶著母親上醫院來做復查。
醫生告知他,母親的認知障礙癥幾乎已經好了。
濮存昕激動地抱住了母親,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即便母親被治愈了,可69歲的濮存昕依舊不敢老去……
濮存昕的孝心,感動了萬千人。
濮存昕是好樣的。
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林則徐》在國家大劇院線上直播。
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70萬人。
濮存昕的每壹個眼神,每壹個動作,每壹句臺詞,讓人看了都拍手叫好。
濮存昕,永遠的神。
之後,順應時代潮流,濮存昕的話劇《洋麻將》、京劇《龍鳳呈祥》、紀錄片《北鬥》、都在網絡上播出。
低調的他,帶來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如今,69歲的濮存昕已經從北京人藝退休了,該享受生活了。
可他卻依舊做著和從前壹樣的事。
他接受過傳統美德教育,骨子裏潛意識具有傳統意識。
“責任”和“孝順”四字銘記在心,重任在肩。
孝敬父母,是壹個人最大的福報。
人生,沒有重來壹次的機會。
世上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來不及時,才幡然悔悟。
別給自己留遺憾,不要生前不孝死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