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之的筆順

之的筆順

之的筆順:點、橫撇/橫鉤 、捺

之:讀作zhī。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屬指事字,壹說會意字 。古字形從止,止下面壹橫表示出發的地方,本義是往、到?地方去。

“之”常假借作代詞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又由代詞虛化為助詞,置於主謂結構之間以取消其獨立性;又用在偏正結構中,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之”字虛化後,有時僅為調節音節用。

古籍釋義:

出也。象_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壹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出也。

段註:引伸之義為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

《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為是。之有訓為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是也。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真而切,並音枝。《說文》:出也,象_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壹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_》: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於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為否也。

又至也。《詩·_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