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回不去的故鄉

回不去的故鄉

文/芳小菊

去往他鄉追逐心中的夢想,是所有年輕人的向往,他鄉對年輕人來說是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父母為了成全兒女的夢想,也會撇家舍業跟隨他們趕往他鄉。

他鄉雖好,但對步入人生晚年的父母來說,卻是個無法融入的地方,他鄉,即使待的再久,在逐漸年邁的父母心裏,有的只是熟悉的陌生感。

“吾心安處是故鄉”, 人生晚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壹個可以安頓身心的地方,所以,故鄉便成了父母心頭的惦念和向往。

特別是那些50後的父母,當初為了兒女撇家舍業去往城市,如今年齡大了,越來越無法融入城市和年輕人的生活,即使在城市生活的再久,心中也沒有歸屬感。

現實已把他們分為兩半,身在他鄉,心在故鄉。

對故鄉的老家,他們總是有壹種根深蒂固的想念,所以,心中便常常生出回歸故鄉的心。

可是,回歸故鄉,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有些父母當初離開的時候,認為從此就可以在城市安營紮寨,安享晚年,所以完全不顧後路,變賣房產,騰空家底,壹心只為兒女打算。

為了追隨兒女,成全兒女的城市夢,他們壹時失策,徹底斬斷了自己的退路,到最後,落得連個落腳安頓身心的地方都沒有,當他們發現故鄉已回不去的時候,壹切已經身不由己。

所以說,人生晚年,有壹步路千萬不能走錯,那就是:壹定不要為了兒女撇家舍業,賣掉老家的房子。

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那麽晚年的生活,就會失去很多的自由跟話語權。

前段時間回娘家,遇見表姑也在娘家,打招呼的時候,表姑壹副神情落寞,郁郁寡歡的樣子,之前那個喜笑顏開,精神氣十足的表姑似乎不見了。

詢問母親這是為何,母親說,表姑從城裏回來了,沒地方住,暫且住在娘家,心裏不痛快才這個樣子。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表姑今年60多歲,有壹兒壹女。表姑父去世好幾年了,女兒已經嫁人,兒子婚後跟她住在老家。

前幾年表姑的村子拆遷,那時候國家的政策好,她家的四間平房分得了100多萬的拆遷款,那時候的房價也沒現在高,100多萬可以在城裏買兩套房。

錢到手後,表姑犯了難,因為女兒幾次私下找她,壹定要讓表姑給她壹套房。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這件事表姑覺得沒法跟兒子兒媳開口,再說,給女兒壹套,自己住哪裏?

可是女兒不依不饒,並拿將來養老說事。

萬般無奈之下,表姑只好硬著頭皮商量兒子兒媳,還好兒媳是個明事理的人,不想讓表姑為難,爽快的答應下來,但是有壹個條件,女兒必須和兒子壹樣養老,將來表姑兩家輪流住,女兒不得有異議。

房子裝修好後,表姑隨著兒女來到城裏,起初先住在兒子家裏,兒媳生孩子需要她幫忙。

表姑壹直在兒子家住了三年多,直到孫子上了幼兒園,才住到女兒家裏。

表姑住到女兒家裏,女兒壹家剛開始非常高興,終於可以過上飯來張口的日子了。

可是不到半年,事情就變了樣。

表姑的女兒是個懶散的女孩,家務活壹點不願動手,回到家就知道往沙發上壹躺玩手機,完全無視母親的辛苦。

壹開始表姑沒往心裏去,時間長了就覺得有點看不過去,說她幾句,女兒就壹摔房門回到臥室,再往後,壹看表姑要說她,就大聲嚷嚷,不讓她開口。

為了在女婿面前保持顏面,表姑壹忍再忍,整天憋得肚子發脹。母女之間的事情又不好跟兒子兒媳說,忍無可忍之下,表姑回了娘家。

多虧老娘還在,有個暫時可以落腳的地方。

其實,當初表姑要把房子分給女兒的時候,老娘就勸過她,不能全為兒女著想,要給自己留壹套,養老防老已成為過去式,可惜表姑沒想到這些。

老家的房子沒了,自己又沒錢再買,雖然兒子兒媳還算懂事,來找過幾次,讓她去他們那住,但表姑不想再折騰了。

對表姑來說,城裏的生活是完全陌生的,她雖然勉強生活在那裏,但她的壹顆心從來沒有安頓過。

城市對她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的他鄉,那是壹種她完全融入不了的生活,而現在,老家已拆遷,成了她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她不知道自己將來要何去何從,多虧自己還有社保,可以暫時應付日常的生活。

我問她將來怎麽打算的時候,表姑落下淚來,她說:

這就是表姑, 壹步路走錯,失了自己的“老窩”,當回過神來的時候,壹切已經身不由己。

這種壹步路走錯,讓人生晚年失去安定住處的,不只表姑壹個,劉大叔和劉大媽也是其中之壹。

劉大叔的兒子研究生畢業後,談了個城裏的對象,沒等劉大叔壹家做好結婚的準備,兒媳先懷了孕,親家捎過話來:早點結婚,兩家出錢在城裏買婚房,劉大叔家要出大頭。

得知兒媳懷孕,自己要當爺爺了,劉大叔高興的睡不著覺,但緊接著又犯愁了,買婚房的錢打哪出?

自己這幾年除了供給兒子上大學、讀研究生,又攢了點辦婚事的錢外,沒再存下什麽錢,這買婚房的錢,壹下難住了他。

最後是老伴劉大媽想出主意:把老家的房子賣了,這樣婚房的事就解決了,媳婦娶進門後,先抱上大孫子,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想不出別的辦法的劉大叔,只好依了老伴。

好在現在農村的房子很搶手,劉大叔很快把家裏的房子賣掉,和親家壹起在城裏給兒子兒媳買了房,自己也和老伴壹起住進兒子的新房裏。

劉大叔是個聰明人,腦子活絡,到了城裏,他先幫別人賣水果,摸清路數以後,自己也做起了水果生意。

他是個能吃苦耐勞的人,每天起早貪黑,付出比別人多好幾倍的辛勞,生意很快做得有模有樣,劉大媽則負責照顧全家人的生活。

兒子兒媳懂事孝順,壹家人其樂融融,日子過得很有奔頭,劉大叔盤算著,多出點力使勁賺錢,將來在城裏買個小房,和劉大媽壹起安安穩穩的安度晚年。

誰知,生活有時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壹場新冠肺炎,完全打亂了劉大叔的美好設想,疫情期間,全家人待在家裏,壹下失去了生活來源,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焦急,劉大叔更是急火攻心,飯都吃不下去。

這時,兒子兒媳也開始出現爭吵,兒媳臉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劉大媽做事總是小心翼翼,總怕得罪了兒媳,親家那邊也時常打來電話說三道四。

疫情淡去後,劉大叔的水果生意壹落千丈,有時連攤位費都賺不出來。

這時,兒子兒媳因為工作的事經常爭吵,兒媳言語裏滿是對生活的埋怨,劉大媽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有時還帶著些許的討好。

看著老伴小心翼翼地討好著兒媳,劉大叔心裏發酸,他忽然改變了想法,回農村老家去,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收拾起簡單的行囊,劉大叔要帶著老伴打道回府。可劉大媽的壹句話,卻讓他剛撐起來的壹口氣,壹下癟了下去。

劉大媽說:“我們還有地方回去嗎?老家的房子不是早賣了”。

聽了老伴的話,劉大叔長嘆壹口氣,不是老伴提醒他,他以為還有故鄉在等著他 。

可是,這種寄人籬下的日子劉大叔實在是忍受不了了,他下定決心,即使老家的房子已經賣了,那也要想辦法回去。

繼續在城裏待下去, 心就要開始流浪了 ,劉大叔告訴老伴:“車到山前必有路”,先回老家在村裏租個院子住著, 讓漂泊在外的心安頓下來。

趁不算太老,趁身體尚好,使勁想辦法賺錢,將來在村裏再買個院子,遠離陌生的城市,讓流浪的心找到歸屬感。

表姑和劉大叔身上發生的事,折射出壹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城市生活對那些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來說,並不是他們所向往的。

但是他們為了兒女,卻常常犧牲自己,前赴後繼的追隨兒女趕往城市,到最後卻往往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中敗下陣來。

想讓他們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壹件很不容易的事,社會環境,生活習慣,與兒女之間的摩擦,常常讓他們面對城市生活顧此失彼,應接不暇。

他們大多數是,人在城市,根在故鄉,像壹顆水土不服的樹苗,艱難地支撐著自己。

做兒女的要對他們多壹些理解,當他們撇家舍業,賣掉房產,追隨妳趕往城市的時候,是懷揣著壹顆忐忑不安的心來的,壹旦那顆忐忑不安的心得不到安寧,城市就成了他們融入不了的 他鄉。

當他們要逃離這融入不了的他鄉,回歸故鄉的時候,房子已賣掉,家底已騰空,這時,故鄉就成了他們回不去的地方,他們的壹顆心就開始了真正的流浪。

做父母的更應該知道,有壹步路千萬不要走錯,那就是無論如何不要輕易賣掉老家的房子,因為那是妳安放心靈的地方,是妳心靈的最終歸處。

留著它,不管它多老舊,至少是壹個可以遮擋風雨的地方,留著它,人生的晚年就不會吃太多苦。

屋後竹林壹片,屋前雞叫鴨歡,人生晚年,故鄉是父母心中最愜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