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賞月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2、祭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壹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
3、中秋燃燈
在湖廣壹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壹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中秋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中秋燃燈的規模僅次於元宵燈節。
4、吃月餅
吃月餅,中秋節飲食習慣。“月餅”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壹種圓形有餡的餅餌,為農歷中秋節應時食品,元周密《武林舊事》:月餅為“蒸作從食”。至今山東掖縣、濰縣等地還有此種月餅。取團圓之義。鹹豐九年《金鄉縣誌》:“中秋日:作月餅、買西瓜,饋送親友”。
5、觀潮
在古代,浙江壹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壹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