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優美的現代詩及賞析

優美的現代詩及賞析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壹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壹般不拘格式和韻律。下面請看我帶來的優美的現代詩及賞析!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

 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行著

 寒漠、淒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地

 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賞析

 《雨巷》1927年夏天,寫成後差不多壹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壹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壹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壹年,作者才22歲。

 壹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壹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征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壹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壹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壹種孤獨、抑郁和消沈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壹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壹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壹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麽、追求什麽,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壹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壹個丁香壹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壹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聯在壹起了。他有壹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壹,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壹個如丁香壹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壹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壹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本詩巧用象征手法,營造了壹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仿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願說出。

 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潔又憂郁的姑娘,也可把其當做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苦悶,對未來的渺茫憧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壹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壹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壹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

 我的心驟然壹陣疼痛,壹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壹只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

 ——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卷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壹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麽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賞析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賞析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徐誌摩的代表作之壹。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誌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壹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詩人避開了壹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壹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詩人為離別創造了壹種特殊的氣氛。壹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沈默造成壹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沈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壹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壹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壹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壹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壹節,每壹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壹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壹種夢幻般的感覺。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壹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壹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七節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壹揮等,使每壹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壹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壹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誌摩詩作中的絕唱。

 《春天,十個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壹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妳這麽長久地沈睡到底是為了什麽?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妳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妳的黑頭發,

 騎上妳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妳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彌漫

 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壹個,最後壹個

 這是黑夜的兒子,

 沈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裏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們壹半而於壹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壹半用於農業,

 他們自己繁殖

 大風從東吹到西,

 從北刮到南,

 無視黑夜和黎明

 妳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麽意思

 賞析

 作為壹個新時期的詩人,海子無疑是頗引人關註的。讀他的詩歌,可以於現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尋覓到壹處供我們疲憊的心靈暫時休憩的靜謐港灣。

 勿庸置疑,現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壹代又壹代被強自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人:人們只是為了自己活著,為了今天活著,為了壹些仿佛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有關的理由而虛偽的活著。甚至人們為了“堅強”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還要不得不戴上壹張張形態各異的面具。在這樣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現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與人之間的本該純潔無暇的坦誠,被金錢和權利腐蝕後變得堅如磐石無“孔”可入;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壞自然為代價;人與動物之間也早已摒棄了“壹脈相承”的情結。人作為壹種至高無上無出其左的高等動物恣意的踐踏著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許詩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於是海子也概莫能外。當長期的壓抑情緒積累到壹定濃度的時候,詩人於是爆發了:

 從明天起,做壹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壹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這些話裏,我們可以直接感觸到詩人內心裏所迸發出的那份對現有生活方式的厭倦與無奈,以及對那種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重新勾發了詩人無限的遐思。關註身邊的每壹處場景,從大自然中擷取壹點壹滴的快樂之源。而詩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環顧在房子周圍,自然是想超凡脫俗遠離塵囂。

 從明天起,和每壹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壹個人

 給每壹條河每壹座山取壹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妳祝福

 願妳有壹個燦爛的前程

 願妳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妳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人們追求幸福而最終導致人與人的關系趨於冷漠,詩人對所謂的“幸福”重新賦予了嶄新的內涵:親情的滋潤,快樂的分享,才應該是世間最為真切的幸福。當陌生的人成為相知的朋友,當每壹條河每壹座山都被我們呼喊出帶有情感的名字,那麽這個世界還會有什麽能阻隔人們之間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說海子給了我們太多的美麗遐思。遺憾的是,他的這個心願很難達到,起碼在短時期內只能作為壹種奢望存在。因為作為生存在某種社會形態裏的個體,人們的意識形態便絕定了某種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那種單純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於夢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靈依舊在期待。作為依舊苦苦於塵囂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幾人會感悟到詩人的用心良苦呢?

 《致橡樹》

 我如果愛妳——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妳——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妳的高度,

 襯托妳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壹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妳有妳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沈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

 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

 也愛妳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賞析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壹,

 這是壹首優美、深沈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壹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別具壹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沈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壹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壹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壹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壹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淩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壹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壹株木棉,壹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壹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壹個像勇敢的衛士,每壹個枝幹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壹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同的偉岸和高尚,有***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壹塊根基上,同甘***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壹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先後做過泥水工、漿紗工、擋車工、統計員、講解員、焊錫工等。1971年起,她的壹些抒情詩開始流傳,其詩作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引起註目。80年代前後,舒婷的詩歌在文學界產生重要影響,評論界稱她為"新詩潮"、"朦朧詩"的代表詩人。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集《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壹屆優秀新詩(詩集)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1年全國優秀詩歌獎。

 舒婷的詩以蘊含了壹種嶄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特征受到評論界的肯定。她用詩歌喚起人們對獨立價值的肯定和對個體生命的珍愛。

 《致橡樹》是舒婷的代表作,詩歌披著愛情的外觀,呼喚著自我的獨立人格———"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致橡樹》壹詩,詩人假托木棉,通過木棉對橡樹的獨白,表達現代女性全新的愛情理念。

 詩的開頭,用壹系列否定性比喻,批判了世俗的愛情觀念。雖然詩人並不完全反對為相愛的人的"高度"和"威儀"做鋪墊,甚至也默認了女性應該奉獻自己的"日光"和"春雨", 但是,詩人堅決反對女性像淩霄花壹樣,"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或者像癡情的鳥兒,在對方冷漠的綠蔭下"重復單調的歌曲"。詩人沖破傳統,突破了愛的世界中只提倡為對方奉獻、犧牲的藩籬,明確表達了女性不能只是充當陪村的態度。在詩人眼裏,女性充當"春雨",充當"日光"無可非議,但這決不是愛情的真諦。

 "不,這些還不夠,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作為樹的形像和妳站在壹起。"木棉的宣言,鮮明地表達了現代女性"人格獨立,地位平等"的愛情主張。不僅如此,詩人還強調了相愛的雙方應該"心靈相通,誌同道合",做到"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除此之外,在詩人眼裏,男性,他必須有男子漢的陽剛,"像刀、像劍";女性,她要有女性的柔韌,像"紅碩的鮮花,沈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為了***同的理想和事業,愛的雙方須同甘***苦,壹起分擔"風雷",***享"虹霓",甚至生死相依。 品讀《致橡樹》,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樣壹種女性:她們有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同時又不乏堅韌剛毅,她們外表沈靜,內心火熱,她們既理解男性的價值,又珍視自身的生命價值。這樣的女性,豈不叫人肅然起敬,神往之至。

 《壹棵開花的樹》

 如何

 讓妳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壹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壹棵樹

 長在妳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妳走近

 請妳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妳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妳身後落了壹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雕零的心

 賞析

 詩之靈魂在於情,情真意切才有詩。席慕容的《壹棵開花的樹》把壹位少女的懷春之心表現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如何讓妳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詩壹開篇,壹位美麗端莊,大膽坦率的少女形象傾瀉而出,鮮明動人。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山盟海誓,“最美麗”三字把少女追求純潔,神聖,偉大,美好的愛情之心描繪得細致入微而又淋漓盡致,卻又沒有壹絲壹毫的矯揉造作,是少女心之真之誠的自然流露。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有人說,愛情是緣分,愛壹個人與不愛壹個人,是感覺,是無法選擇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勉強,是徒勞白費,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向左向右向前看,愛要拐幾個彎才來?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如果說,緣在天意,那麽,份在人為。現代人所奉承的有緣無份,是壹種消極的自我放棄的安慰。詩中女子,在意中人“必經的路旁”“慎重地開滿了花”,是愛的宣言,是積極成就與其意中人“份”的舉動。“慎重”壹詞更細膩地刻畫了女子努力完善自我,用壹顆真心去跳眺望愛情的心理活動。人生匆匆,在我們不經意間流走的又豈止是愛情呢?成功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在妳身後落了壹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雕零的心"當意中人“無視地走過”那落了壹地的不是花瓣是少女雕零的心,是淚,是血,是失落,如泣如訴,其淒涼之狀況,催人淚下;然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落了壹地的更是少女心之無愧,情之無悔,生之無憾,其情之真,意之切,追求之心之執著,倒真是驚天地,泣鬼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