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樣子。
太息:出聲嘆息。
頹圮(tuí pǐ):倒塌。
《雨巷》是中國詩人戴望舒1927年創作的壹首現代詩。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懷著壹種縹緲的希望,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有著丁香壹樣的顏色與芬芳,而她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
他逢著了這樣的姑娘,然而轉瞬即逝,“像夢中飄過”,她的顏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悵”統統消散在“雨的哀曲裏”。他依舊“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依舊懷著希望,希望飄過“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擴展資料:
《雨巷》賞析: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壹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壹個新的紀元”。
《雨巷》全詩***七節。第壹節和最後壹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壹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壹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仿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
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壹,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裏重復壹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
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壹個音響在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壹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像壹首輕柔而沈思的小夜曲,壹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壹些技法,在同壹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叠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壹起的抒情樂句反復壹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
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幹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