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語文閱讀理解

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語文閱讀理解

這都是我們老師以前給我們做的,希望可以幫到妳,我還有方法的PPt

(壹)閱讀《剽悍的十八歲》,完成第 15—17 題。(***15分)

剽悍的十八歲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壹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壹天,父親突患重病,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他毅然放棄了高考,還有什麽能比父親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醫院各科室之間,交錢、拿藥、取化驗單……

③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人世。從此以後,再沒人為他和母親遮風擋雨了。

④辦完喪事,他想,自己必須成為壹棵大樹,來為母親遮風擋雨。

⑤父親留給娘倆的,不是財產,而是債務。父親生前舉債辦了壹家石粉廠,誰知廠子辦起來後,產品嚴重滯銷。

⑥他和母親商量後,關閉了廠子,變賣了設備,連同家裏積攢的錢,都用來償還了債務。但依然有八家沒能還清。都是村裏的鄉親,當初父親借錢時,他們連老底兒都拿出來了,指望著父親年底能給壹些分紅,可現在……

⑦幾個不眠之夜後,他告訴母親,決定休學壹年,出門打工掙錢還債。母親長久不語,淚流滿面。

⑧臨行前,他將自己高中的課本都裝在包裏。他要去的是壹個叫紫川的地方。那裏小煤窯比較多,村裏好幾個人在那裏打工。那壹年,他十八歲。

⑨輾轉奔波之後,他站在了小煤窯前。第壹次下井,他驚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圍時不時有矸石墜落的聲音。采煤面上很嘈雜,有用木柱支護頇板的,有打眼放炮的,還有拉拖運煤的。隊長安排他拉拖運煤,不是技術活,有力氣就能幹。

⑩拉拖,就是將繩子拴在用汽車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運煤。運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壹年裏,他壹直在巷道裏拉拖。剛開始時,困擾他的是孤獨、寂寞,還有累、疼。繩子緊緊地勒在後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從沒想過放棄。他總在盤算著,再幹幾天活,誰家的債就能還上了。這個念頭,讓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適應了,後背漸漸消腫,大概已磨出繭了。他在拉拖的時候思考著高中課本上的問題,消磨漫長的時光。

⒀閑暇時間,工友們打牌喝酒。而他,捧著高中課本寫寫畫畫。晚上,別人睡了,他在被窩裏用手電筒照著讀書。他相信:總有壹天,自己會站在大學校園裏。

⒁這不是夢想。

⒂終於有壹天,他真的坐在了寬敞明亮的大學教室裏。打工的第二年,他還清了債務,還留有壹部分結余的錢。他參加了當年的高考,被順利錄取。

⒃大學畢業後,他在這個城市安了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壹家人其樂融融。

⒄多年後,單位組織旅遊,他又到了當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窯已不復存在,被當地政府關停,建成了旅遊區。

⒅站在曾經流過汗的地方,他透過時空,看到了當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謝那段歲月,正是當初的匍匐,才讓他褪去了青澀和稚嫩,學會了真正的站立,這樣的十八歲,屬於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報》有刪改)

15.閱讀②-15段,請將“他”這段經歷的幾個過程補充完整。((4分)

辛苦打工

堅持學習

16.閱讀12段中畫線句子,結合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慢慢適應”的內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適應”的內容:

“慢慢適應”的原因:

17.請結合文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作者除用行動描寫外,還通過什麽描寫來逐步表現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7分)

( 二)閱讀《秦淮河上尋漿聲》,完成第 15—17 題。(***15分)

秦淮河上尋漿聲

龔文瑞

①最早對秦淮河的認識,緣於唐代杜牧的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霧靄如煙,酒肆飛歌,人家熱鬧,商女如花……從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與風月,與商女、人家、詩人是裹挾在壹塊兒的。

②當時的我沒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無端的遐想。想什麽呢?想秦淮河的風月,歷經六朝撂下來是不是可以撂成壹摞詩冊了?想有誰可以測知秦淮河裏究竟融了商女胭脂紅多還是融了商女相思淚多?想秦淮人家是誰?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輕舟載月?是商家的揮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裊裊婷婷?想是秦淮河風流還是來到秦淮河的詩人風流?是秦淮河的風流誘發了詩人的風流,還是詩人的風流賦予了秦淮河風流?到過秦淮河的人說,在秦淮河,詩境與環境曼妙無比——詩歌中可以讀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詩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兩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軟軟的吳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艷俗的女子也是可以有的,而每個酒家門前肯定也飄逸著壹方旌旗或是幾盞燈籠,打著誘人的“秦淮人家”字樣,吸引著天下來客;臨河的窗邊最好有壹扇窗開著,窗臺上吊壹盞小燈,供著壹盆蘭花或茶花,或倚著壹個婉約的江南女子,如果沒有女子倚窗,則要有吳歌從窗裏飄逸出來,迷得遊船的才子、公子們船艙探頭,引頸覓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見底,甚至可見魚蝦追逐,船從如鏡的水面劃過,劃出壹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燈光下閃爍著片片鱗光;天上有壹輪孤月隨著船走,船窗裏有三兩個知己男女,或撫琴或輕歌,或飲酒或品茗,或敘情或抒懷,盡說些風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則要有壹爐暖炭煮著黃酒,如果是夏天則要有壹把絹絲的扇搖著涼風,如果是春天就遐想“無風自婀娜”的王獻之詩中的桃葉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戲說來江南貢院考試的才子唐伯虎的風流韻事……

④後來,我讀大學時,讀到了朱自清、俞平伯兩位散文大師的同題美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對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兩位大師因為生活經歷和對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寫出來的文章或重於抒情或偏於狀景,伯仲難分,均是千秋文章。這時的秦淮河,已然沒了六朝的歷史味的古韻,但仍有商女的歌聲從“生澀的歌喉裏機械的發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顯然不適應這種缺乏情韻的歌聲,他們寧願在燈與月交融的秦淮河靜靜的壹隅“靜聽那汩——汩的槳聲”……於是,秦淮河的風月在我心中演變成了“汩——汩的槳聲”。

⑤2005年農歷大雪的壹天,我走近秦淮河。時值寒冬,卻人流如織。秦淮河窄窄的,不過百米,兩岸燈火如炬,迷離閃爍,舊唐詩流淌的風韻被放大得有些變形,感覺上更似壹位珠光寶氣的女子。這熱烈的場景令我壹時竟不能適應。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應該是如許艷俗的呀!

⑥顯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於美好想象的詩歌與傳說中,只會是如同朱自清壹樣的感覺了——“心裏充滿了幻滅的情思”。21世紀的市場經濟,商業運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濃郁得像黏稠的蜜,現代、時尚的霓虹燈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調的人語,蠱惑得秦淮河的清韻全然了無蹤影。或許,秦淮河的唐詩宋詞的妙韻全部回到詩卷中去,回到歷史中去了。這日,天寒地凍,我四處尋覓也沒有尋覓到曾經載過朱、俞的那種帶槳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棄了遊船的想法,我預見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詩韻,感受不到朱、俞筆下的那感動人心的“汩——汩的槳聲”。

⑦其實,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終是厚重的,她沈澱了層層疊疊的歷史,流逝了年年歲歲的時光,而且,還將繼續把歷史沈澱,把時光溶解,直到永遠。秦淮河始終是靜謐的,她歷經千秋歲月,早已看慣了風花雪月、刀光劍影,看慣了朝野更叠、聚合離散,看慣了春風楊柳、冰霜殘梅,也早就習慣了商女們的歌舞升平,習慣了商女們的愛恨情仇。秦淮河始終是自然的,她為城市承載了過多的奢侈,包容了過多的繁華,可這奢侈與繁華是人類給予她的呀,應該返樸的是人類,是攪了秦淮河清韻的人類。歷史壹頁壹頁翻過,時光壹年壹年走過,世事變遷,世事繽紛,靈魂屬於自己,本就是走馬觀花的我們又何必向秦淮河尋求些什麽呢?

⑧對秦淮河有了這樣的理解,我的心驀地清明起來。身臨繁華卻心如靜水。而這心的靜水中,壹支靈魂之槳在遊弋,發出“汩——汩的槳聲”……

15.作者在寫對秦淮河認識的過程中,主要寫了對秦淮河的印象及感悟,閱讀文章,填寫表格。(4分)

認識過程

印象、感悟

熱鬧風流,曼妙無比。秦淮河與風月,與商女、人家、詩人是裹挾在壹塊兒的。

讀《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16.閱讀畫線句子,結合文章內容,揣摩作者“失望”的內容和原因(4分)

“失望”的內容:

“失望”的原因:

17.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寫秦淮河的變化的。(不超過150個字)(7分)

參考答案:

(壹)閱讀《剽悍的十八歲》,完成第 15—17 題。(***15分)

15.答案示例:放棄高考,承擔責任(或照顧父親);變賣設備,資不抵債(或償債未清);決定休學,掙錢還債;還清債務,高考錄取 (評分:本題4分。每空1分。表達準確、規範即可得分。)

16.答案示例:內容:壹是孤獨和寂寞;二是累和疼

原因:有“還債”這壹堅定的信念;後背已消腫,磨出繭子。

(本題應從心理和身體兩方面思考作答) 評分:本題4分。每個要點各1分。

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逐步體現“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為母親遮風擋雨”的心理,體現了他的敢於擔當,“休學壹年”“打工還債”凸顯了他的果斷與勇氣。打工時靠“壹定要還清債務”的“念頭”挺過來了,最後以“他相信:總有壹天,自己會站在大學校園裏”的堅定信念實現理想,此刻,壹個剽悍的男子漢形象躍然紙上。

評分:本題7分。答出心理描寫1分,舉例與分析3分,體現“逐步”1分,語言表達2分。

( 二)閱讀《秦淮河上尋漿聲》,完成第 15—17 題。(***15分)

15.答案示例:

①讀《泊秦淮》 ②古韻消失,歌聲缺乏情韻。秦淮河的風月變成了“汩——汩的槳聲”

③走近秦淮河 ④清韻詩韻全無,“汩——汩”槳聲消失。秦淮河是厚重的、靜謐的、自然的。

(***4分。每空1分)

16. 答案示例:

①熱烈艷俗的場景

②因為作者把秦淮河定格於美好想象的詩歌與傳說中;秦淮河商味濃郁、清韻消失;感受不到杜牧的詩韻,感受不到朱、俞筆下的那感動人心的“汩——汩的槳聲”。(***4分。①1分;②3分,每個要點1分)

17. 答案示例: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來描寫秦淮河的。作者將想象中的秦淮河與朱自清、俞平伯筆下的秦淮河作對比,寫出秦淮河已由古韻之美、詩性之美演變成“汩——汩的槳聲”之美;作者又將想象中的秦淮河與現實中的秦淮河作對比,通過對秦淮河畔人們浮躁與喧囂的描寫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出秦淮河的厚重、靜謐、自然。(***7分。有“方法”1分,結合內容2分,作出分析2分,語言表達2分)

議論文 材料作用練習

閱讀《君子之交淡如水》,完成第20-22題。(***8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①據史料記載,唐朝貞觀年間,薛仁貴因“平遼”有功,被封為“平遼王”時,拒絕了所有賀禮,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來的兩壇清水。薛仁貴當眾飲食下後,說:“早年我家境貧寒,全憑王茂生接濟。如今王兄貧寒,送清水也是壹番情誼,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風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讓人覺得如壹汪清水。騰達時默默祝福,危難時給予支持,可以不去錦上添花,卻壹定會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時上大夫①俞伯牙善彈琴,鄉野樵夫鐘子期善聽。伯牙彈“高山”曲,鐘子期說:“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彈“流水”曲,鐘子期說:“好啊,如浩蕩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更多的是心照不宣,還有什麽比心靈上的相契相合來得更純粹?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與牽掛。為了馬克思能夠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論,恩格斯違背自己本來的意願去從事商業工作,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的馬克思。他們曾20年身處兩地,思想和心靈的溝通卻始終不斷。當恩格斯患病時,馬克思在給他的信中說:“我關心妳的身體健康,如同自己患病壹樣……”不求回報的支持,兩地壹心的牽掛,還有什麽比彼此間的扶持和關心來得更長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魯迅和瞿秋白腥風血雨中的同舟***濟。面對國民黨的懸賞追捕,同樣處於危難中的魯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難;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動文人侮蔑和詆毀魯迅雜文的戰鬥意義時,是瞿秋白站出來給予魯迅雜文以極高的評價。僅僅憑借當初翻譯進步文學作品時的書信往來,便讓之前未曾謀面的兩人在反對國民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肝膽相照,引為同誌。還有什麽比患難與***、誌同道合的友情來得更深厚?

⑤***同的誌趣,***同的品質,***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②,甲,乙,丙,這樣的君子之交,不正應該是妳我所追求的嗎?

註①上大夫:古代官職名。②勖(xù):勉勵。

1. 文章開頭舉出薛仁貴與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麽作用?(2分)

答:

2. 根據文意,將下面三個語句分別填入文中甲乙丙處(只填序號)。(3分)

①不計安危 ②不論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3. 閱讀第④段,簡要分析這壹段所用事例為什麽可以證明君子之交淡如水。(3分)

答:

(壹)閱讀《花開半時偏妍》,完成16—19題。(14分)

花開半時偏妍

李光烈

①相對完整而言,“半”無疑是未完成的壹種狀態,是令人遺憾的壹種缺失,然而,“半”又何嘗不是壹種高妙的境界?

②妳壹定懂“泰極而否”的道理,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花兒美艷盛放之時,就是殘敗零落之日。

③花開半時偏妍,人生中,我們要擁有“半” 的智慧。

④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半”中隱美的道理。爬山的過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覺最好。攀爬中摻進了人們對美景的想象,虛實相生之間,美便無限擴伸 與延展。壹旦爬到了山頂,壹切景色盡收眼底時,反而會有壹絲失落感隱隱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現在藝術創作的留白上。眾所周知,繪畫中描摹可觀可觸的有形之物不是什麽難事,要讓抽象無形的語言、聲響和思維等入畫,就不那麽容易了。齊白石的水墨畫《蛙聲十裏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經典之作。齊白石用幾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遊動的畫面,為我們展示了 “蛙聲十裏出山泉”這壹蘊含極豐的神奇意境。蛙聲在整個畫面中難覓蹤跡,可以說,齊白石只畫出了壹半,但妙就妙在通過虛出的壹半,撩撥起觀眾二度創作的強烈欲望與沖動,使“蛙聲”這_難以描摹的意象,在人們的想象中得以生動而鮮活地再現.有限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形成珠聯璧合的完美融合。齊白石的成功給我們以啟迪:運用“半”的智慧,成就藝術留白,使藝術創作達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還可理解為壹種為人處世的修養。人們常說,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過,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開啟了壹扇門。“半”,是壹種寬闊的胸襟!

⑦李密蓭詩雲: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

⑧願我們知曉“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藝術,達到“半”的修養,無邊受用“半”的恩賜與智慧。

(選文有刪改)

16.作者由“花開半時偏妍”,提出了怎樣的觀點?(2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闡述“半”的智慧也表現在藝術創作的留白上”的?請簡要回

答。(4分)

18.閱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4分)

(1)攀爬中摻進了人們對美景的想象,虛實相生之間,美便無限擴伸與延展。(“虛實相

生”在這裏是什麽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過虛出的壹半。撩撥起觀眾二度創作的強烈欲望與沖動……。(“撩

撥”壹詞在這裏有什麽作用?)

19.第⑥段中說“不把事情做得太過”,請從初中語文課文中選取壹個事例加以印證。

(正、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內)(4分)

7. 答案:提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涵,引出作者的觀點。

8. 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

9. 答案示例壹: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涵就是君子之間的交往,形式似“淡”,實則誌同道合,友情深厚。魯迅和瞿秋白以前從未謀面,只憑書信往來,就相互信任;當危難來臨之際,卻互伸援手,肝膽相照。所以,這個例子證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示例二:

魯迅和瞿秋白以前未曾謀面,平日相交只是書信往來,兩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當危難來臨之際,卻互伸援手,肝膽相照,表現出君子間患難與***、誌同道合的深厚情誼。所以,這個例子證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

《花開半時偏妍》

16.(2分)我們要擁有“半”的智慧。

17.(4分)首先闡述抽象無形之物難以入畫(1分):接著舉出齊白石留白的經典之作的例子(1分),闡明留白產生的藝術效果(1分);最後得出結論:運用“半’’的智慧,可使藝術創作達到至高境界(1分)。

18.(4分)(1)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2分)。 (2)這裏運用擬人的修辭 方法(“撩撥’’賦予“畫’’以入的動作),形象地表達了激發、引起的意思(1分), 突出了留白的妙處(突出了齊白石虛出壹半的妙處)(1分)。

19.(4分)示例:夏洛克冷酷無情,堅持索要壹磅肉,落得人財兩空。(楊修恃才放曠,

多次觸及曹操的忌諱,最終釀成殺身之禍。)(事例典型3分,表意流暢1分,超出

字格扣1分,事例不是取自初中語文課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