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王維原文及翻譯如下: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妳能不能回還?
《山中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在於並非就“送別”二字做文章,而著墨於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獨運,耐人咀嚼。
創作背景:
王維在山中送別友人後,作這首小詩以表達自己期盼能與友人來年再聚。因資料缺乏,此詩創作時間在何年、送別對象為何人,均難以確證。
作品賞析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壹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壹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壹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壹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壹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壹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壹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
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歸不歸”,作為壹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壹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