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狗是壹個漢語詞語,典故名,典出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郭店簡本《老子》無此句。郭店簡本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文義與通行本同。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
擴展資料:
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作用類似現代的花圈。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屍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_者取而爨之而已。”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
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紮壹只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壹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