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作文《麥斜巖》300字字

作文《麥斜巖》300字字

巖腳有座山亭,右側是巍巍鐵衣峰,稱為護巖“鐵衣將軍”,左側是拔地而起的千仞石崖,上刻“樵谷山”三個大字。相傳乃元世祖親書。山上怪石萬狀,有的突兀如劍,有的收縮似拳,有的雄踞如虎豹,有的展翅似山鷹。更饒有趣味的是,溪東有兩石如龜,壹只昂首仰望,有吞日吐月之勢,壹只俯首引頸,仿佛饑渴難忍。沿著奇石夾峙、古木掩映的石徑繼續攀登,沿途峰回路轉,風光奇秀。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壹的天然石洞,漸次映入眼簾。玉泉洞深百余米,春夏流水淙淙,秋冬則幹涸可行。附近還有印真洞、環竹洞、梅花洞等,引無數遊人為之駐足觀賞、浮想聯翩。 過諸洞,不遠處就是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麥斜寺。寺系八百多年前宋代自永禪師創建的,飛檐翼然,氣勢雄偉。數年前大加修葺,煥燃壹新。寺的東北有條小徑直通山巔,沿途怪石林立,或如蓮花盛開,或如猴子抱瓜,或如觀音坐地,或如龜蛇相會,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 在麥斜巖的最高峰,有壹塊淩空矗立、形如鐘罄的巨石。相傳每當天氣倏變時,附近村裏隱約可聽到哐哐作響的鐘聲,於是,那壹帶山區就以“鐘山”為名。鐘石附近另有壹塊巨石名為“占星石”,傳為宋代傑出的史學家夾漈先生鄭樵當年曾在此居留,夜間在這塊“占星石”上觀察天象。石上刻有“開創巖牌”四個大字和百來個小字,大如龍蛇飛舞,小似蝌蚪戲水,據傳皆為鄭樵的手跡。 麥斜巖還是中國工農紅軍壹O八團的革命遺址。 麥斜巖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是中國工農紅軍壹0八團的革命誕生地,壹九三0年十月,鄧子恢同誌就來到這裏,組建工農紅軍壹0八團,點燃了仙遊武裝鬥爭的烈火,從此,革命紅旗就高高地飄揚在麥斜巖上。麥斜巖先後被***青團福建省委授於“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莆田市委、市政府授於“第壹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縣委、縣政府在麥斜巖建設紅軍壹0八團革命紀念館,讓壹0八團革命史跡永遠載入史冊。

自然景觀

麥斜巖以奇石怪洞著稱,其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從迎賓亭至山頂的占星石,***有壹百零八景,沿著麥斜巖登山山道而上,壹路上奇石怪洞星羅棋布,遍及峰峰壑壑,在遊覽觀賞這些大自然傑作之時,歷代遊客替那些奇石怪洞取了許多令人遐想的名稱,給遊人增添了無窮情趣,給整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1、祝聖道場石 在山腳迎賓亭南側有壹塊巨石,上刻“祝聖道場、朝真福地”八個字,字跡古樸雄健,乃宋代石刻。據了解宋代當地僧侶在其前築臺,在佛的生日誦經念佛,有時也做壹些道場,故有此名。 2、樵谷山 迎賓亭北側,有壹巨石突兀,上面鐫刻著“樵谷山”三個雄渾有力的隸體書。據清代乾隆《仙遊縣誌》記載,當年元世祖忽必烈請隱士林璧卿(字樵谷)出山為官,而林璧卿堅辭不仕,忽必烈欽佩其高風亮節,禦書“樵谷山”三字賜給他,並叫人將其刻在崖石上。為什麽壹位開國皇帝,會在麥斜巖留下筆跡呢?據說,宋末年,江右有壹進士林璧卿,博學多才,對《易經》有較深的研究,且通曉天文地理,他原在宋廷當祭酒,由於宋被元所滅,林璧卿遊歷至閩中,後隱居在麥斜巖。當時元世祖剛剛入主中原,想起用壹些漢族士大夫,以鞏固新的政權,他想到了年輕好友林璧卿,於是微服私訪,終於在麥斜巖找到他。於是邀林璧卿出山為官,而林璧卿答道:“我家四代在宋為官,宋朝對我家的恩遇可以說是十分深厚,現宋已滅,我卻茍且偷生於人世,已經感到十分慚愧了,怎會去當元朝的官?”林璧卿邊說邊流淚,十分動感情,忽必烈感其懷念舊主情感難於解脫,就封其為“元明妙應道濟真人”。並用林璧卿的字--樵谷,寫“樵谷山”三個字賜於他,麥斜巖故此也稱為“樵谷山”。 3 烏龜孵蛋 拾級而上,在左邊的山谷邊,有壹只形如烏龜的巨石,靜靜地伏在那裏,看那眼神,猶如孵蛋壹樣,故有“烏龜孵蛋”之稱。 4、仙猴抱桃 在山腳迎賓亭之後的山谷邊,有壹石形如猴,蹲坐在谷畔,仿佛縮頸曲臂,凝視山谷,谷邊有壹堆形狀各異的石頭,其中有塊大石猶如蟠桃,人稱之曰“仙猴抱桃”。 5、仙桃 在五裏洞洞口前上方,有二個巨石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那裏,上面又長有壹撮青草,猶如桃蒂,二個在壹起,如仙桃。 6、馬鞍石 馬鞍石,也稱駝峰石,在牛鼻石的左側下面,長的2.5米,猶如馬鞍壹樣,故曰。 7、牛鼻石 在馬鞍石左邊,有壹石,如牛鼻,壹端高高昂起,在其中間,有壹個圓孔,用小指可穿透,狀如牛鼻,曰“牛鼻石”。聽說,宋代有大土匪郭世龍來到麥斜巖,搶了不少金銀財寶埋藏在麥斜巖的角落,此處埋有黃金六十斤,後撤走而忘記,壹日麥斜壹姓雷村民作壹夢:麥斜巖仙公指引其到牛鼻石,記住“手牽牛鼻,腳踏八步,下面藏金六十斤,叫其挖走。”第二日,該村民拿著鋤頭,到牛鼻石要挖金子,而其沒有文化,領悟不了其中奧妙,壹直挖到太陽快要落山而壹無所獲,於是坐在旁邊石上飲水,這時靈感來了,原來,手要抓住石鼻子,腳分開成八字形,在腳 底下就是埋寶的地方,真的挖到了金子。 8、大象飲水 從“牛鼻石”向上行15米,路旁左下方,有座石崖形如大象,長長的鼻子伸入石縫間,猶在飲水,故稱“大象”飲水。這中大象何方來呢?聽說來自印度,原來麥斜巖開山鼻祖自永祖師佛法高超,但又沒念過經書,其同朝代唐三藏受唐王李世民重托,經過九九八十壹難到西天取經,取得真經回來,於是自永祖師也往西天壹趟,在印度半年多,也取得真經回來,在他要回來時,想到麥斜巖寺腳下村民的生產艱苦,種田用人來拉犁的,於是把力大無窮的印度大象帶壹只回來放在山腳下讓村民耕作,回來時村民的歡樂雀躍,但大象不適用,優點只有壹個,就是力大無窮,缺點大概有三,壹是食量驚人,養不起;二是田小塊,大象把田埂都搞塌了;三是高大無比,不好操作。對於自永祖師好意村民的心領了,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於是用牛耕作,方便多了。大象空閑著,放在山谷中遊玩,最後化為石頭,供人欣賞。 9、神龜保口 在牛鼻石分道,有壹條通往側坡石階路,約100米,有壹巨石如大龜,傳說祖師要往扶桑說經,回來時,遇到大風大浪,船被 打翻,這時海底巨龜知道祖師是神仙,於是浮出水面馱回東土,隨祖師隱居麥斜巖寺後石洞中,但這只大龜懶惰好睡,老是呆在洞中,祖師命它到山門外保口,後化為石龜,永遠守在那裏,故曰:神龜保口。 10、雷劈石 往雪吟亭拾級而上,迎面有壹塊大石裂為二,曰:雷劈石,又稱:壹線天。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壹條巨蟒盤在石上成精。壹天遊人接踵而至,其中有壹女穿紅色繡花裙,長得如花似玉,蛇精遂生邪念,於是呼風喚雨,驅散遊人,將那女子攝進巨石下,這時自永祖師在寺裏念經,洞察其情,遂發五雷正法,將蛇妖劈死,因用力過猛,把巨石劈成二片,故稱:雷劈石。 11、應真境 從“雷劈石”左側往上走數米,有壹塊平坦的巨石覆蓋在壹條通道上,這是登山攬勝的必經之道,即使是酷暑炎夏,人們到此也覺得清涼無比,暑熱盡驅,宋代人把此處稱為:應真境。 12、邪門石 穿過應真境,拾級而上,左側有壹塊巨石矗立在那裏,上寫“滅邪石”,據說,自永祖師要升天,擔心麥斜巖妖魔鬼怪會害人,於是把這些妖魔鬼怪收起來,用壹個石塔裝著,再用符鎮住,因此此塔也叫鎮邪塔。該石也稱滅邪石。現在麥斜寺和麥斜村的名字由此而來。 13、梅花洞 在滅邪石上方,有壹洞可容納二十多人,洞口寬敞,名:梅花洞。梅花洞的由來,有二種說法,第壹種說法是宋代進士謝洪,苦讀於麥斜巖壹座竹樓裏,琴書之余,在洞外載植數株梅花,故曰:梅花洞。而據記載,乃梅花救父,謝洪為了紀念面取名,梅花洞,為何引出梅花救父這個故事,傳說:謝洪七歲時,在外玩耍,這天謝洪家的大公雞啄了縣令親戚家的母雞,縣令親戚不服就告知縣令,把謝洪父親抓到衙門去。謝洪知道後,第二天與其叔公到縣衙裏擂鼓叫冤,縣令升堂,問其緣由,謝洪據理力爭,最後縣令嘆其人小膽大,衙門中正好有壹株待放的梅花,縣令叫其賦詩,能否賦出,決定其父出留,於是謝洪語含雙關,隨口以梅花為題吟了四句詩:“寒風颼颼著古梅,寒枝冷落候春回,可憐雪萼無人問,乞盼陽和早放開”。縣令驚嘆此小孩有驚世奇才,以後必成大器,於是謝洪父親就此解救,後謝洪奮發讀書,中了進士,在廣東陸豐當縣丞,最後升至江西巡按,後看到朝庭腐敗,民不聊生,於是回家在麥斜巖寺洞中隱居,因梅救父,把洞命名為梅花洞。另壹說法是自永祖師在洞中馴養梅花鹿,故洞名:稱梅花洞。 14、“壽”跡石 在梅花洞右側有壹巨石,上書“壽”字,九三年有幾位老人來麥斜巖遊覽,見大石壹側青草自然伸長在大石上形成“壽”字跡,老人在感嘆之余,怕青草枯死,於是出資叫人照青草走向,把“壽”字刻下來,故有“靈石顯壽跡”。 15、和尚帽(濟公帽)與木魚 在謝洪竹樓左側,古梅右側有二塊石,其中壹塊形如濟公帽,壹塊形如木魚。 16、鯉魚朝天 在寺院大埕正前方下,有壹巨石,猶如壹個昂首張口的鯉魚頭。傳說,當年何氏九兄弟在九鯉湖煉制丹藥,湖中10條鯉魚吃了撒入湖中的丹藥成精,何氏九仙在升天時騎著九鯉上天,還有壹條留在湖中。這條被留下的鯉魚孑然壹身,後聽說麥斜巖自永祖師在麥斜巖修煉成仙可以帶她上天庭,於是連夜從九鯉湖趕來,可為時已晚,自永祖已圓寂成仙升天,這條鯉魚只好癡立於寺前崖下,俯首張口企望有朝壹日能跟隨祖師上天,以成正果。 17、陳公池 在玉泉洞左下方,有壹塊石上書:陳公池。據說是宋代隱士陳聖可在此處隱居,與麥斜巖住持和尚藥地,在此前空地挖掘石池,引玉泉洞的水,註入池中,種荷養鯉,每當荷花盛開的季節,香飄山谷,鯉遊石池,同時二人在池邊琴棋書畫,別有壹番情趣。 18、玉泉洞 在陳公池上方,有壹洞曰:玉泉洞,洞中清泉涓涓,色澄如玉,故曰:玉泉洞。 19、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麥斜巖寺下,整座麥斜寺建在仙人洞上,洞之入口在寺大埕正前方崖下,出口處是佛化洞,即在寺的東南角,全長100多米,曲折盤旋,入口處低緩,出口處高昂,洞中寬窄不壹,大可容二十多人,小處只容壹人爬過去。據說,何氏九兄弟剛來麥斜巖時,經常在洞中聚會,歡賞美景,故曰:仙人洞。洞中有成串蝙蝠聚集壹起,成為洞中壹大奇觀。同時此洞也稱:“紅軍洞,壹九三0年中國工農紅軍壹0八團在此成立,此洞曾作過團部會議室。 20、妙法蓮花 在玉泉洞下,陳公池左側,有座高聳的石崖,崖頂石裂數瓣,狀如蓮花。前人在崖上刻有:妙法蓮花,供養三寶”八個大字。此石在文革中被毀。 21、金魚石 在麥斜巖寺後側,有壹石如金魚昂首依崖朝天。古傳這條金魚原來養在山門前放生池中,年長日久,漸漸悟人性,有時浮出水面躲在寺後竊聽自永祖師說經,希望有朝壹日能成正果。可惜因凡心未凈,當祖師圓寂升天時,未能與祖師壹同上天界,因此化為頑石,翹首望天。 22、彌勒洞 彌勒洞又名佛化洞,在寺後南側,是壹個與仙人洞相通的洞。據說,彌勒佛曾在此洞打座,故名“彌勒洞”。又說彌勒佛見世間很多人陷於財色名利而不能自拔,把這些人勸到洞中去點化,故也稱“佛化洞”。 23、祖師脫凡寶座 在寺院正殿之後的危崖石壁間,離地數米凹成壹道垂直的槽型石溝,寬約1.5米,高約4至5米,四周極險。據說,當年自永祖師圓寂時,遺體從正殿自行稱動至此,隨後逐漸犁開崖壁,升入天際,上天成仙,故稱為祖師脫凡處,也稱道化龕。 24、麥斜巖寺 系唐代自永祖師所創建,背靠懸崖,門臨絕壁,四周古木參天,奇巖怪石,點輟成趣,蒼松掩映寺廟,置身其間,大有超凡出世之感。寺內文物繁多,特別有宋時蓮化石、石獅、聖旨牌、當代李耕國畫等(李耕國畫在文革被毀)。 25、聖旨牌 聖旨牌匾額,金字輝煌,掛於巖寺正廳中堂。謝洪進士曾隱居於此,宋林璧卿亦曾隱居於此。元世祖忽必烈欲聘其為官,林持節不屈,世祖遂親書“樵谷山”三字勒石賜之,後世林家子孫借此口實與當地謝族爭此山權,幾經糾葛,才由官府判歸謝族,但林家不服,揚言要焚燒寺宇,事上聞,帝下聖旨置於寺中,壹場風波,始告平息。 26、魁星樓 魁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