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十三科簡介

十三科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大方脈 5 小方脈 6 婦人科 7 風科 8 產科 9 眼科 10 口齒科 11 咽喉科 12 傷寒科 13 正骨 14 金瘡腫科 15 金鏃科 16 瘡瘍科 17 針灸科 18 祝由 19 禁科 20 痘疹科 21 外科 22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三科 1 拼音

shí sān kē

2 英文參考

thirteen branches of medicin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hirteen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hirteen department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三科是我國古代官方衛生機構的醫學分科的合稱[1]。

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時期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為十三科。

元代十三科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2]?。並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壹科者不得行醫。”

明代醫學十三科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 *** 、祝由。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壹科,增設了痘疹科,改瘡瘍為外科,接骨為正骨,去金鏃、祝由與 *** 等科。[2]

最早將醫學分為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此時的十三科為: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元豐改制後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礎上進行調整仍為九科。因此北宋時醫學劃分為十三科為時甚暫。

4 大方脈

大方脈專門治療成年人疾病。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內科。宋代太醫局,元、明、清太醫院均設有此科。[3]

5 小方脈

小方脈是幼科的別稱。專治小兒疾病,相當於現在的小兒科。宋代太醫局,元、明、清太醫院均設有此科。[4]

6 婦人科

婦人科是專門治療婦女疾病的學科。明太醫院設有十三科,婦人科為其中之壹,相當於現在的婦產科。[5]

7 風科

宋代始設風科。元代醫學分十三科,風科是其中之壹,專門診治各種風病,實際上是大方脈(內科)的壹個分支。宋、元強調風邪在致病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獨立設科。[6]

8 產科

元代分醫學為十三科,產科專門治療婦女疾病,相當於現在的婦產科。[7]

9 眼科

唐代眼科尚未獨立,包括於耳目口齒科內;宋代始有眼科之設立;元、明、清等均沿襲有眼科。[8]

10 口齒科

專治口腔牙齒疾病。唐代分九科,內有耳目口齒科(見《舊唐書》)。元代分十三科,口齒科才獨立成科(見《元史》)。元代《世醫得效方》卷十七便設有口齒兼咽喉科。[9]

11 咽喉科

宋代未獨立設咽喉科,元、明代醫學分十三科,始獨立設咽喉科。[10]

12 傷寒科

傷寒科是專門治療外感疾患的,類似於現代內科中設置的某些專科。明太醫院內***設十三科,傷寒為其中之壹。[11]

13 正骨

正骨是專門治療骨、關節、軟組織及內臟損傷的壹門醫學分科。元代官方醫學增設了“正骨兼金鏃科”,所以《世醫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鏃科”壹欄。《醫宗金鑒》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12]

14 金瘡腫科

金瘡腫科多屬戰傷救治的專門學科。周代稱金瘍,為瘍醫科治療內容之壹。宋代設金鏃兼書禁科。元代始設金瘡腫科,明代設金鏃科。由於其治療對象多為箭、劍、刀等武器的創傷,故名。[13]

15 金鏃科

金鏃科即金瘡腫科為明代所設。

16 瘡瘍科

明代醫學分科的壹種。專門治療腫瘍、潰瘍、金瘡等疾患,相當於現在的外科。明太醫院內***設十三科,瘡瘍為其中之壹。[14]

17 針灸科

針灸療法由來已久,隋唐始設為專門的科目,宋有針兼灸科,元、明代均設有針灸科。[15]

18 祝由

祝由即祝說病由。是古代以祝禱方法治病的名稱。《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後世稱用符咒禳病者為“祝由科”。屬於巫醫壹類。在古代衛生機構中,多設有該科。[16]

19 禁科

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17]

20 痘疹科

痘疹科是古代醫學分科之壹。明代始獨立設科。

21 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