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翻譯

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翻譯

翻譯: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

壹、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註;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二、譯文

從道州城向西走壹百多步,有壹條小溪。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兩岸全是壹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註;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市民遊覽)的勝地,仁者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

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

三、出處

《元次山集》·《右溪記》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右溪記》作於唐代宗廣德、永泰年間(763年7月—766年11月),當時作者元結正在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任上。元結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赴道州刺史任時,由於幾經兵荒馬亂,加上少數民族的侵犯,道州不見人煙。

作為刺史,元結施行仁政。此文記敘的對道州城西壹條風景秀麗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後經過,正是元結造福民眾、政績斐然的壹個有力佐證。

二、作品賞析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

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壹層重在描寫。第二層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誌趣得以體現。

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壹。

三、作者簡介

元結 (公元719年-772年),中唐前期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

元結少時不羈,十七歲從師於元德秀。天寶六年(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年(753 )進士及第。安史之亂中,曾率族人避難於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唐肅宗召其進京問策,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

後被任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唐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他與顧況、王建等人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其詩文註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

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編有詩選《篋中集》。

百度百科-右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