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譯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壹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骸叭粘醭齟筧緋蹈牽?),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壹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壹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妳。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壹現象的時候,壹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壹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
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
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麽。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妳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壹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
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壹篇寓言故事。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
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壹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
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壹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
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壹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
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壹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麽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麽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壹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
解決這壹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
(3)。
2. 初壹語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壹、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壹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壹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壹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裏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壹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
3. 請問初中語文古文中什麽是判斷句 麻煩詳細點說明省略句: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壹、省略主語。(例句中括號內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註)例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例2:(秦師)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二、省略謂語。
例1:壹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曹劌論戰》)例2: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威)?(《廉頗藺相如列傳》)三、省略賓語。
例1:吾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荊軻刺秦王》)例2: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
(《赤壁之戰》)四、省略介詞後賓語。例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
(《曹劌論戰》)例2: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左忠毅公逸事》)五、省略介詞。
例1: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鴻門宴》)例2:及史公下廠獄,史朝夕(於)獄門外。
(《左忠毅公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