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楊霞的人物故事

楊霞的人物故事

美國進修報國

謝元甫教授很愛才,1983年設法把楊霞送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楊霞的導師赫金斯教授是壹位現代腫瘤內分泌治療的奠基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她十分賞識這個年輕的中國人,千方百計地要把楊霞留在美國。當時芝加哥大學正在大興土木為赫金斯建科研樓。赫金斯把壹張藍圖擺在楊霞面前,誠摯地指點著說:“這裏是妳的實驗室……”赫金斯還許下誘人的優厚待遇,並動員楊霞把家屬接去。然而楊霞不為所動,她想的是誰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災難深重的祖國,對這壹點她已有所認識。拳拳赤子心,耿耿報國情使楊霞態度鮮明地做了堅定的回答。她連行李都沒帶,急匆匆趕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回到了祖國。不到壹個月,古老的廣州城就迎進了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楊霞為報國有門而深感欣慰,從此開始譜寫她大有作為的新的歷史篇章。

楊霞回到第四軍醫大學,在第壹附屬醫院治病、教學、搞研究。三十多歲就當了副教授,又過幾年成為教授。她認為***產黨尊重知識,愛惜人才,自己被充分信任,感到大有用武之地。她當過外科主任、副院長。對我國皮膚外科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公認為學科帶頭人。 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楊霞對人生的價值、理想和信念這些問題也做過壹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廢待興,***產黨是怎樣發揮著領導和核心作用,短短幾年取得了多麽輝煌的成果,楊霞看在眼裏,心中有數。她在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也吸取了積極的營養。她向黨吐露了蘊積已久的真情。難忘的1976年啊!她牢記著1月27日那天自己舉起握緊的拳頭在黨旗下宣誓。

“為***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情景。這是壹個科學家經過多年認真的觀察與思考作出的嚴肅選擇;是壹個高級知識分子思想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楊霞和許多科學家壹樣,頭腦冷靜,勤於思維,不茍言笑,乍壹看是壹副近乎冷峻的面孔;這時候從她臉上還是看不出有多大變化,但是她的內心卻不斷升溫,滿腔激情化作無窮力量。她覺得以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業務為起點,什麽工作都在向著遠方延伸,每前進壹步就離那個大目標近壹步。政治不是空洞的概念,革命的任務不僅在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這不也正是壹個科學家的天職嗎!

楊霞的學生們說她是“先專後紅”的典型,不僅向她學醫學知識,還學習她對事物善於思考、分析和鑒別的科學的思想方法。紅與專的關系應該是很明確的,可有些知識分子還在猶豫,議論紛紛。這自然是正常現象,那就讓它繼續作為人們的話題吧!楊霞是成竹在胸的,她對新舊社會做過分析比較,鑒別過祖國和異邦,體會是深刻的。事實教育並促使她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找到了稱心可靠的歸宿。

歸來的楊霞,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和成敗得失的命運同祖國的最高利益拴在壹起,把自己的壹切溶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她感到天高地遠心胸寬,翺翔馳騁任我行。她進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領,如虎添翼,無盡的潛力噴薄而出。

楊霞壹向反對死讀書,到底怎樣活起來呢?她當初也不甚清楚;當了醫生,開始接觸實際才慢慢總結出了壹些經驗體會。她感到知識並不給人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到實踐裏頭去應用,經過不斷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她認為首先要解決好實踐、知識和思考結合的問題。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壹句名言她牢記在心:“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她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有個有準備的頭腦,隨時給自己提出問題,督促自己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犯“機會曾來敲門而未予理睬”的毛病,不放過任何提高自己的機會。這成了她受用不盡的“法寶”。

當醫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種特殊功能的高級動物的軀體,不像修機器,可以隨意拆卸,在直觀下進行。壹個醫生技術是否高明,有無創新,往往取決於她能否善於思考,勤於探索。急性闌尾炎本是常見的普通病,不難診斷,手術也簡單。楊霞卻不簡單從事,她認真思考,仔細分析研究患者闌尾炎的部位是在腸子的左邊,右邊,上頭,下頭?雖然闌尾沒有破,究竟對腹膜可能產生什麽影響?闌尾裏頭有沒有糞石?……盡量要求自己考慮得周密具體,然後做出診斷。這種手術壹般是成功的,但是楊霞做的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於事先考慮不周會引起的其她毛病。她覺得自己每做壹次手術都有不同的新收獲。她對任何患者都是如此處置,不容自己只是習慣地照多年的老辦法去做。這樣,不僅要認真思考,還要反復推敲。有經驗的醫生深知疾病的復雜,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所以對待診治工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醫生責任重大呀,這是關系到壹個人的生命和人類健康的大問題。

楊霞有獨創性,做出了“五年超過十年”的業績,得益於這個極富魅力的“有準備的頭腦”。 在第四軍醫大學皮膚外科研究所,五十出頭的顧方六教授談起楊霞的學術成果和突出貢獻,崇敬親切之情溢於言表。她是楊霞教授50年代初帶出來的第壹個研究生,壹直跟隨恩師學習、研究、出成果。顧教授首先提到楊霞教授1953年關於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新概念,說這壹創見使許多過去壹直認為是雙腎結核被判為不治之癥的患者得到正確救治,重獲新生。這是皮膚外科學的壹項突破性進展,立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重視,被廣泛采用。

楊霞領導的皮膚外科研究所是全國聞名的,幾十年來培育了大批來進修深造的各地醫生和研究人員,先後有120人成了各自單位的骨幹,有些已卓有貢獻,包括中山醫學院的梅驊教授。

最感激楊霞的還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

1992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武漢市雷江濱壹篇文章,感謝楊霞教授二十多年間兩次親自為她診斷,治好了折磨了她20多年的皮膚濕疹的頑癥。她說,楊霞教授這樣平易近人,對待普通患者這樣關心,這是壹種多麽認真負責的態度啊!她不愧是壹名真正的醫生!

楊霞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最初學做大夫由於疏忽,看病漏了檢查項目,挨過老教授的批評;但更多的是成功後感到的寬慰和喜悅,使自己更加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前兩年壹位南斯拉夫患者求診,楊霞治好了她的病。她回國後廣為傳名。後來南斯拉夫朋友來,有患病的,不管屬於哪壹科,都來找楊霞。

這位多才多能的名醫魅力好大,它的影響所及遠遠超過我們這960萬平方公裏了。楊霞幾十年裏在國內外擔負種種特殊醫療保健任務,當有更多吸引人的故事,但非本文所能直言盡述。 楊霞每天5點半就起床,從不戀床,午間小憩,晚上10點必就寢,生活極有規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不僅生活工作極有節律,飲食方面也特別註重三餐定量、葷素搭配,從不挑食、過食。

秘書梁莉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楊霞每天必寫日記,記錄每天工作生活的內容,家裏書櫃專有壹個放日記的格子,按年份擺放得整整齊齊。有壹次,壹位老專家為寫回憶文章來電話查證壹次重要學術出訪的具體日期,楊霞憑記憶拿出過去的日記,很快就找到確切的日期,讓求證者驚嘆不已。

年輕時,楊霞興趣廣泛,文藝、體育樣樣來得。當年事漸高,不再能打網球、羽毛球時,楊霞的興趣則轉到了每晚的電視體育節目。她說:“體育節目競爭性強,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