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溫
朱厚熜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朱厚熜(cōng)(1507—1566),即明世宗,建元嘉靖,在位45年。登位初期尚能勵精圖治,使朝政為之壹新。後因迷信道教,祈求長生,長期不視朝政,由嚴嵩獨攬大權,導致政治腐敗,國勢日趨衰落。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世孫黎寧派人入朝,向明世宗稟報莫登庸叛逆。嘉靖十八年(1539),明世宗詔命毛伯溫為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率兵南征,並寫此詩為之壯行。毛伯溫次年進駐南寧,兵不血刃而使安南平定。
《送毛伯溫》為明世宗於嘉靖十八年送毛伯溫出征時所寫。毛伯溫(1487—1544),字汝厲,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正德進士,授紹興府推官,升禦史。嘉靖初,調任大理寺丞,升右都禦史,奉命南征,二十壹年(1542)還朝。著有《毛襄懋集》、《東塘詩集》。
首聯寫毛伯溫的英雄氣概。起句稱其為“大將”,這樣就將大國上將的身份、地位突出來,同時也反映明世宗對毛伯溫的信任與贊賞。次句通過毛伯溫所佩腰刀來表現毛伯溫的豪氣。“雁翎刀”為南宋軍器監於乾道年間制造的壹種形如大雁翎羽的刀類兵器,這裏代稱寶刀。“秋水”,形容雁翎刀明凈而清冷。
頷聯描寫軍威。三句寫戰鼓的聲音經風壹吹,山河都為之震動。“鼉(tuó)鼓”,用鼉皮,也即鱷魚皮蒙制的鼓,鼓聲特別響亮。四句寫繡著日月圖案的軍旗高高舉起,像閃電壹樣引人註目。
頸聯申明南征的政治態度。五句寫安南的黎寧王族像天上的麒麟壹樣,世代相傳,本來就是高貴的。六句寫在安南叛逆的莫登庸之流像洞穴中螻蛄和螞蟻壹樣微不足道,難逃失敗的命運。作者采用比喻和對比的方法,說明這次南征必然勝利。
尾聯與首聯呼應,寫等到平息叛亂獲得詔令,勝利歸來的時候,明世宗將要親自到場迎接。此聯好在用親自為毛伯溫“解戰袍”這壹生活細節來表達這層意思,就顯得非常親切,雖然這壹生活細節事實上是不會出現的。
此詩寫出了對主將的殷切期望,寫出了出師時的雄壯軍威,寫出了對出征的必勝信念,體現了帝王的恢弘氣度。雖然嘉靖皇帝被普遍認為是壹位昏庸的君主,但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在位前期,還是頗有領導才能的。所以詩歌作品也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與認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