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1)板塊: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壹塊,被壹些斷裂構造帶(海嶺、海溝)分為六大板塊:(圖寫名稱)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幹小板塊。

(2)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多火山、地震、礦產分布。

(3)板塊邊界與地貌若大陸板塊(如亞歐板塊)與大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

由於拖拽,常有地震發生,在地形上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如亞歐板塊)與大陸板塊(如印度洋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紅海、大西洋)。

(4)板塊學說的應用解釋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形成、礦產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大陸漂移學說

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壹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重視。

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後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壹起的,構成壹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Pangea);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Panthalassa)。

從中生代開始,這個泛大陸逐漸分裂、漂移,壹直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陸漂移過程中出現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