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元方侯袁公》應該怎麽去翻譯比較合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元方侯袁公文言文翻譯,歡迎參考閱讀!
元方侯袁公原文
陳元方年十壹歲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裏如壹。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元方侯袁公註釋
1、候:拜訪,問候
2、履行:實踐,做
3、綏:安,安撫
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王侯皇後對自己的尊稱,還有寡人等稱呼
5、師:學習
6、嘗:曾經
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
8、法:效法,仿效
9、稱:稱贊,贊不絕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動靜:這裏指思想和行動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證古
老父:對父親的敬稱。老,表示敬稱的詞頭。老爸(父親)、老母(母親)。家君(對自己父親的尊稱,謙詞)。君(對他的尊稱,謙詞)
元方侯袁公翻譯
陳元方十壹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妳賢良的父親在太丘為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麽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我父親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妳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妳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麽壹致。周公不學孔子,孔子也不學周公。”。
元方侯袁公鑒賞
袁公比較自負,問題刁鉆。如「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
元方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裏如壹。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道德家東漢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在《世說新語》裏,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裏,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余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生平
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太丘”本是河南壹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音為“實”)曾經是那裏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裏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著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壹個給他們開門打簾,壹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這壹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壹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麽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
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要老爺子下結論。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贊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復何求!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並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難”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壹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壹起患難的人,***處同壹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爾在壹些生僻的文章裏,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