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女人月經壹月壹次是規律嗎?

女人月經壹月壹次是規律嗎?

當然是啦!月經是指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又稱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嚴格說來,伴隨著這種出血,卵巢內應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黃體形成,子宮內膜有從增生到分泌的變化。但是在臨床上常有不經過排卵而有子宮出血的現象,叫做無排卵性月經。

月經第壹次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大多數在13~15歲之間,但可能早在11~12歲,晚至17~1 8歲。我國各地區初潮年齡相差不大,但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初潮可較遲,體質強壯及營養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經到49歲左右則自行閉止,歷時約35年左右。

月經應該有正常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

出血(即經血來潮)的第壹天稱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壹天的間隔時間稱為壹個月經周期,壹般為28~30天,和農歷壹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周期長短因人而異,偶而提前或延後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即月經周期不應少於21天,也不能超過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經會停止。

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正常月經持續2~7天,壹般為4~5天。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58ml,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於80ml即為病理狀態。壹般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於個人的體質、年齡、氣候、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經量有時略有增減,均屬正常生理範疇。

經色是指月經血的顏色。月經血壹般呈暗紅色,開始色較淺,以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為淡紅色而幹凈。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也有壹些小凝塊。

此外,有少數婦女,身體無特殊不適,而定期兩個月或三個月,甚至壹年,月經來潮壹次者,古人分別將定期兩個月月經來潮壹次者稱為“並月”;三個月月經來潮壹次者稱為“居經”;壹年壹行者稱為“避年”。也有極個別的婦女,終生沒有月經來潮,但又不影響正常生育者,古人稱之為“暗經”。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經來潮,但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古人稱之為“激經”,這都屬於個別現象。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的改變並產生月經。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為以下4期:

(1)增生期:約在月經周期第5~14天,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月經期子宮內膜剝脫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變厚、腺體增多而彎曲;間質逐漸增生變為致密;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2)分泌期:約為月經周期第15~23天,相當於排卵後黃體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壹步擴大、彎曲,並出現分泌現象。間質疏松水腫、血管也急速增長,更加彎曲、內膜松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

(3)月經前期:約在月經周期的第24~28天,相當於黃體退化階段。黃體退化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間質水腫消失而變為致密,血管受擠壓而彎曲,使血流瘀滯。在來月經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使內膜缺血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即為月經來潮。

(4)月經期:約為月經周期的第1~4天,此時內膜功能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剝脫,隨血液壹起排出。在臨床上,壹般將月經來潮作為下壹周期的開始。

參考資料:

月經是怎樣形成的?如何計算月經周期?

月經是由於卵巢激素周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青春期後卵巢在下丘腦壹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壹步增殖,並由於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壹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後,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萎縮,且由於缺血壞死而脫落,於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月經第1次來潮稱為月經初潮。初潮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其遲早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

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周期,因此月經周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婦女只計算月經幹凈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周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壹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周期為28~35天,周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範圍,只要

能保持壹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壹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註意,末次月經系指此次月經與通常壹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壹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壹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壹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壹般婦女月經期無癥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秘或腹瀉、頭痛等不適,壹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怎樣才算正常的月經

由於月經可能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故不是壹成不變的,只要變化的範圍在壹定的限度之內,就屬於正常月經。正常的月經應具有以下特征:

(1)月經周期大多數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約有20%的婦女月經周期要長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內,臨床即屬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壹貫為40天或更長,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沒有受影響,仍可視為正常。

(2)月經天數壹般為3-7天。壹次月經量出血30-80毫升。多數人來月經的第二三天偏多,相當於每天更換衛生巾3-5次。

(3)經血性質經血與人體內的血液沒有區別,但經血流出時混有子宮內膜碎片和粘液,因而為暗紅色,比較粘稠,不易凝結。

(4)伴隨癥狀月經期前後,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波動,血管張力的變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現以下反應:1)精神和情緒的改變,如焦慮不安、激動、頭疼等;2)乳房可有輕微的脹痛和觸痛;3)輕微的腰痛、下腹脹痛或下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