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士大夫是什麽意思啊

士大夫是什麽意思啊

士大夫的意思是: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

士大夫詳細釋義: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稱,始於戰國時期。士大夫是中上層官僚階級,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及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礎。

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

士大夫主要包含的內容:

居官的人:

《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

社會上的文人:

齊孟嘗君失勢之後,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壹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

士大夫的歷史發展:

形成:

相關研究書籍“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壹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靠自己的才能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準,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士族”之列。

發展:

壹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壹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

衰落:

清末以來,社會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士大夫”也漸漸變成了壹個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