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分別是哪裏?

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分別是哪裏?

如臯全市人口144.56萬人(2003年“如臯年鑒”),每平方千米人口數達978人,屬中國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區。 如臯是中國著名的長壽地區,全市人口年齡結構構成比全部超過了聯合國關於人口老齡化、長壽地區所規定的各項指標:2002年如臯80歲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歲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壽命75.59歲,高於全國平均壽命(71歲)4.59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歲,表明如臯已跨入長壽地區行列。 如臯市百歲老人數更是居全國同類地區之首。2002年如臯有百歲老人172人,近來逐年遞增,2003年為195人,2004年為209人。2004年百歲老人數占總人口1.44人/萬,遠遠高於聯合國規定的長壽地區的標準(0.75/萬),更高於我國公布的長壽之鄉的國內標準(0.3/萬)。 據2003年統計,我國百歲老人為17875人。國內另外兩個長壽地區百歲老人數為:廣西巴馬69人;湖北鐘祥48人。 壹、如臯長壽現象源遠流長 如臯歷史悠久,如臯長壽現象亦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如臯歷史上長壽名人有:三國時期軍事家呂岱,92歲出任吳國大司馬,享年97歲,葬於如臯林梓鎮。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學,被王安石尊為當朝“孔、孟”。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美學家、出版家、小說家和戲劇理論家李漁,古稀之年著有《詞典》、《演習》,開中國戲曲理論之先河。明末清初文學家冒辟疆,享年83歲,被毛主席譽為“清兵入關後最有民族氣節的人”。 清代大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記載了南宋淳熙三年李嵩從80歲起每年在紫牡丹花下連續祝壽30年,活到109歲。 明清以來記載如臯壽星的史料,主要是如臯縣誌。如臯名姓氏家譜或宗譜,欽準所印如臯鄉土誌(光緒31年奏本奉旨所印)等。 今天的中國長壽之鄉——如臯,是歷史長壽現象的延續和繁衍。 《如臯縣誌》不僅記載了數以千計長壽老人的姓名、年齡,還記載了長壽老人的家庭成員、本人簡歷以及個性特點等豐富史料。這些史料對於我們了解長壽歷史、品讀長壽文化、解釋長壽現象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這些史料是如臯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中國長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如臯長壽現象不僅見諸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如臯街巷、橋梁等建築物的命名也記錄了百歲老人的蹤跡。如臯有百歲坊6處、百歲莊1處、百歲橋3座、百歲井2口、百歲巷1處,有記長壽、祈長壽、寓意長壽的壽山、寺庵6處。 二、如臯長壽現象引起國內外關註 如臯長壽現象,早就引起海內外媒體關註。自1997年中央電視臺壹、二、四套節目播放如臯十位百歲老人齊赴《千歲宴》後,加拿大《環球時報》、德國《世界報》等海外媒體先後來如臯采訪。其中陳邦英老人在香港回歸前夕,親手制作100只香袋寄贈香港兒童,特首董建華專函致謝,壹時傳為佳話。1998年春節前,十位百歲壽星制作了“拜年賀卡”,借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向全國人民拜年,壹度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傳播,引起國內老齡問題專家的重視。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來如臯對50位百歲壽星進行健康調查,專家們認為如臯地處平原地帶,和我國大多數東部地區及部分中西部地區情況相近,對如臯長壽現象的研究,有可資借鑒作用。同年11月,香港《明報》根據國家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結果報道,江蘇如臯已與廣西巴馬、湖北鐘祥、四川樂山、新疆克依、遼寧興隆同列為全國六大長壽之鄉。中國社科院劉岱嶽教授致函該市,通報這壹信息,如臯人如大夢初覺。平時他們只知道如臯長壽老人多,並不知道自己在全國長壽地區中所處的地位。如臯市委、市政府認為長壽現象是如臯人值得驕傲的事情,表明如臯經濟、社會環境優越,應充分關註和挖掘這壹資源,適時地向世人發出了“世界長壽養生福地”這壹城市名片,更加引起了世人的關註和回應。張文範、鄔滄萍、曾毅等壹批國內知名專家相繼來如臯作考察研究。 2002年10月首屆“如臯·中國長壽文化節”成功舉辦,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長壽養生福地的迷人風采。105位百歲及高壽老人同赴“太平盛世萬歲宴”,把長壽系列文化活動推向高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先例。 2003年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多次進駐如臯實地拍攝如臯長壽老人生活花絮和長壽文化活動,作為《夕陽紅》開播10周年特別節目《今又重陽》的主背景和重頭戲,讓世人分享如臯長壽文化的樂趣,感悟如臯長壽現象的真諦。 三、影響如臯人長壽的因素 為探索如臯成為長壽地區的原因,2002年6月在該市四套班子的關心、支持下,“如臯市長壽研究會”成立了。長壽研究會成立兩年來,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圍繞產生如臯長壽現象的相關因素,組織力量開展了調研活動,取得了壹些成果,兩年來的實踐,他們有這樣的兩點認識: 1、如臯長壽現象的形成,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有壹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最早記錄如臯壽星的資料,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歲老人出身於上個世紀初前後,經歷了壹百多年的滄桑,分析他(她)們的長壽奧妙時,必須把他(她)們放到百年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讀如臯長壽現象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既要考慮現實的因素,又要考慮歷史的因素。 2、如臯地處江海平原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不具有封閉式的條件,因此形成如臯長壽現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單壹因素所能解釋的,顯然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長壽老人的自身原因。 經過兩年多的調研,他們也初步認為影響如臯長壽現象的因素,有這樣幾個: (壹)自然環境因素: 1、氣溫溫和,舒適宜人。 如臯地處北緯32°00′—32°30′,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常年平均氣溫14.7℃,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27 .1℃,近40年中最低溫度低於零下10℃的只有7天,大於35℃的平均每年僅有5.4天,可見,如臯氣溫溫和,有利於人體生理機能正常發揮。 2、雨水充沛,濕度適中。 如臯常年降水量1056.8毫米左右,平均降水日數119.4天,大於50毫米的暴雨日數僅3.2天,常年平均相對濕度80%,舒適宜人,人們感覺心情開朗,精力充沛。 3、空氣清新,綠色滿園。 由於如臯氣候條件優越,境內林木茂盛,綠色植被常年覆蓋,至今境內有1500年的銀杏樹,850年的柏樹,800多年的松樹,300年的羅漢松、黃楊,300多年的五針松等,這些充滿生機的“活化石”展示出如臯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如臯人重視環境綠化、庭院室內盆景擺制,有中國花木盆景之都美稱。如臯普通農家都是“前有大樹,後有大竹,中間才是堂屋”,把擁有林木多少看成是財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人窮露肉,村窮露屋”的說法。如臯大地充滿生機,滿園綠色,美化了環境,陶冶了心情,凈化了空氣,增加了負離子的含量,對人的身體、心理都是壹大享受。 4、河汊縱橫,水質優良。 如臯境內水網密集,河汊縱橫且與長江貫通,飲用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如臯人喝茶喜歡飲用“天水”,還愛用霍香、薄荷、牛舌頭草(學名車前子)代茶葉,沖泡消夏,這些中藥有去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現在水井在農村還有,但城市已普遍飲用自來水,農村正在實施“清泉”工程,推廣普及飲用自來水。根據歷年來飲用水源調查資料表明,如臯飲用水源達標率為98.5%。所有化學指標壹直保持Ⅰ—Ⅱ級標準內,人體所需的鐵、錳、鋅、硒等微量元素豐富,錳、鐵有微量超標。據文獻資料,錳在人體內有趨脂作用,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適量的高錳對人體健康是有利的。 5、土壤資源多樣,物產豐富。 如臯土壤主要來源為長江沖積物,且受淮河沖積物的影響,使如臯土壤母質的礦物構成比較復雜,為土壤元素組成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復雜的土壤資源形成了如臯市豐富的種植基礎資源,為如臯市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臯除了盛產稻米、麥類、玉米、豆類、薯類、花生等外,有許多久負盛名的土特產:如“如臯蘿蔔條”、“如臯黃酒”、“如臯火腿”、“如臯香腸”、“如臯肉松”、“白蒲茶幹”、“林梓潮糕”等。 (二)社會人文因素 如臯人長壽除了自然環境因素外,還有社會人文因素: 1、如臯民風淳厚,敬老愛老成風。據明朝嘉靖39年(1569年)出版的《如臯縣誌·風俗》,稱如臯人“其性馴柔,其俗質實。民畏法而恥罪,士讀書而循理。征科易集,訟獄稀簡。……冠、昏、喪、祭,習尚俗禮,多儉約之風。”畏法恥罪,讀書循理,訟獄稀簡,生活儉約,這是當時如臯淳樸民風的真實寫照。1933年《江蘇省誌稿》中說:全省民風普查,如臯被定為“淳厚”。“孝道”是華夏倫理道德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敬老愛老的風尚在如臯代代相傳。“家有壹老,如有壹寶”,如同是如臯的鄉規民約。子女不把老人看成是累贅,而當成家庭的榮耀,家有高壽長者,子女在社會上就受到人們的尊重,這為老人們的健康長壽提供了最佳的社會環境。 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尊老、敬老、養老、助老、愛老“八個壹”的惠老工程,即:壹項長壽補貼,年滿10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長壽補貼80元;壹瓶牛奶,年滿95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天免費供應壹瓶牛奶;壹次體檢,9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體檢壹次,100歲以上老人由市政府組織醫務人員登門服務,90歲至99歲的老人由鎮政府組織體檢;壹次慰問,市領導每年對百歲老人進行壹次慰問;壹次祝壽,對年滿百歲的老人政府當年贈送壹臺彩電;壹次褒獎,每年對有85歲以上老人的家庭開展尊老敬老模範家庭評比活動,由政府給予褒獎,以進壹步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2、溫暖家庭,益壽延年。 家庭應該是幸福和溫馨的港灣,這對壹般人是如此,對長壽老人更是如此。據調查,有94.1% 的如臯百歲老人與子女、孫子女、重孫子女等生活在壹起。有的老人沒有兒子,那麽女兒女婿就承擔起養老責任;有的兒子、女兒已經去世,孫子、外孫承擔起責任;有的則由侄子、侄女負責。應當說,大多數人長壽老人能獲得高壽,其後代確實是功不可沒。他們對老人經濟上給予支持,物質上給予保障,生活上給予照料,精神上給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尊老愛幼,這正是如臯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也是老人能夠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所謂“和睦家庭幸福多,幸福家庭長壽多”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三)長壽老人的自身因素。 2002年,如臯曾對全市119位百歲壽星做過壹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簡史、生活習慣、飲食、配偶、子女、長輩、兄妹、健康史等9大項82小項。調查結果顯示如臯百歲壽星中有十多十少; 女性多(85%),男性少(15%) 經常喝酒的多(66.2%),吸煙的少(77%從不抽煙)。 文盲半盲的多(86.6%),高知識階層的少(1人) 從事體力勞動的多,腦力勞動的少 百歲女壽星中生育子女的多(平均生育5.56個) 未曾生育的人少(7.3%) 兄弟姐妹中頭胎長壽的多(40.5%) 胎次後的長壽概率小(二胎生30.4%,三胎生13.9%,四胎生7.6%,五胎生7.6%) 睡眠質量高的多(90%),失眠的少(2.5%) 飲食粗細搭配的多74%,偏食的少 未得過傳染病的多(90%),得過傳染病的少(2.3%) 百歲老人出生於上個世紀初前後,近百年來,他(她)們也曾經歷過饑荒、戰爭和人為折騰,蒙受過災難的折磨,他(她)們頑強地生存下來,沒有刻意去追求長壽,卻壽登人瑞。他們認為除了社會、自然等客觀因素外,也有他(她)們自身的因素,跟他(她)們的遺傳基因肯定有某種聯系,跟他(她)們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 從上述的調查結果看,百歲老人生活習慣也是多種多樣的,很難壹概而論,但有兩點是***同的。 壹是粗茶淡飯。百歲老人飲食習慣以素為主,拒絕大魚大肉、大吃大喝。如臯民謠說:“魚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飲食方式壹般是壹天壹幹兩稀,主食除大米、面粉外,還兼有玉米、麥類、薯類等雜糧,這種粗細搭配的食物結構為如臯人獲得了多樣易於吸收的營養物質,如臯俗語說得好“糝兒粥米打底,吃了能活90幾。” 二是心態平和。在被調查的百歲老人中,絕大多數對生活、對周圍環境的人與事、對自己的評價,總是體現壹種與人為善的豁達胸懷。除因耳聾、反應遲鈍等原因,有壹部分老人很少用語言表達感情外,情緒低落者極少。調查顯示,百歲老人性格開朗,對待人間是非能夠放得下、想得開,淡泊人生,與世無爭,經常保持坦蕩豁達的精神境界。他們的性情較為溫和,無論在家庭還是鄰裏關系都比較融洽。古人雲:“心不老,則人難老”。看來“心不老”確實是百歲壽星們贏得健康長壽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