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壹)
本冊特點:新課文多,以名家名篇為主, 文化 內涵豐富,貼近學生生活,富有當代意識。 本冊目標:培養閱讀 記敘文 、抒情文、科學文藝作品和淺易文言文能力;加強表達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提高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習慣。
壹、各單元目標及要求
第壹單元 以人生軌跡為專題(記敘文)
(壹)達成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義豐富的詞句。
2、過程與 方法 :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自我觀照,使學生融入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只有奮鬥過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只要妳付出愛妳壹定能得到愛。
(二)各課基本內容
《藤野先生》本文集中地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展現作者對人生的追求。 文章 敘事線索:明線,以作者與藤交往的過程來組材;暗線,以作者思想感情變化來貫穿。
《我的母親》(自傳)作者敘述了母親對自己人生成長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母親?形象。
《我的第壹本書》( 隨筆 )作者通過對他的第壹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列夫?托爾斯泰》(傳記)作者為我們描繪出壹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文章既表現了壹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 教育 藝術,同時也展示了壹個盲聾啞女的精神追求。
(三)單元教學要求
讓學生讀有所感,學有所悟,在讀中聯系個人的人生、生活體驗。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學會感受愛,理解愛和奉獻愛,養成熱愛父母、孝敬父母美德。
形式:通過多種 學習方法 的綜合運用來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目標: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本單元以?、獻給母親的歌?為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可通過?道不盡的母愛剪不斷的?臍帶?多角度看母愛報得三春暉?等項內容,開展學習活動。
第二單元 以心靈之聲為專題( 散文 詩)
(壹)達到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聯想和想象,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不同表達方式,品味抒情性語言。
2、過程與方法:加強誦讀,積累優美的語段和 名言 警句。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悟托物言誌或借物寄情,歌頌和贊美大自然,寄寓深情厚意。
(二)各課基本內容
《雪》作者細致生動地描寫江南的雪景與北方的雪景,並在比較中表現了自己的傾向。 《雷電頌》本詩將屈原和風雷電融為壹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形象。
《短文兩篇》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壹種希望和信念。?日?多有熱情洋溢;?月?則細膩幽靜見長。
《海燕》作者創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壹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
《組歌》本哲理詩,以豪邁的氣概表達作者的智勇。?浪之歌?裏海浪的形象是壹個博愛者的形象;?雨之歌?裏,雨的形象是壹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
(三)單元教學要求
加強誦讀,品讀詩味,並在誦讀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語路,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掌握詩中的名言警句。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學習觀察事物,托物言誌,掌握常物寓誌,深邃表達。
形式:抓住科學與人文兩方面展開活動。科學方面,走進自然,通過觀察春天的蹤跡編輯?自然日誌?;人文方面,用筆唱出春天的贊歌。為詩配畫或為畫配詩。
目標:達到抒情(托物)達意的表達效果。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是以?尋覓春天的蹤跡?為主題,壹***三項活動,學生可根據情況選做。但口語交際和寫作實踐必做。
八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二)
第三單元 以關愛自然為專題(科學文藝)
(壹)達成目標
知識與能力: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文體特點,掌握科學內容與文學形式結合的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綜合和比較,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的文體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只有保護自然,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各課基本內容
《敬畏自然》從總體上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壹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寫的是濫用自然資源導致人類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悲劇。 《旅鼠之謎》通過寫北極旅鼠的四大謎團來給人類的大量繁殖提出警告。
《大雁歸來》寫人與動物的關系,呼喚保護動物。
《餵,出來》以科學幻想小說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視城市環境汙染的問題,給人哲理的啟示。
(三)單元教學要求
本單元要引導學生關註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科學理性精神,註重人文關懷;要區別各文體特點,註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關愛自然,關註科學,關心人類生態。
形式:引導學生泛舟科海和對科學技術進行辯證思考,在科技活動中加強表達練習。 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對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以?科海泛舟?為主題,或回憶?我第壹次迷上了科學?,或?思考自然的啟示?,或?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或研討?科學技術兩面觀?,讓學生認識科技活動也是語文運用的重要領域。
第四單元 以民風民俗為專題(記敘文)
(壹) 達成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多種表達方法的運用,品味精彩段落和關鍵語句。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發現和關心身邊的語文,並在實踐中吸收和豐富自己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中華民族的 民俗文化 ,加深對我們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二)各課基本內容
《雲南的歌會》通過描繪三個 唱歌 場合的情景,表達作者民俗文化的贊美。
《端午的鴨蛋》作者在小小鹹蛋裏嘗出了生活的滋味,進而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吆喝》作者對舊北京大街小巷吆喝聲的回憶,表達其思鄉之情。
《俗世奇人》在文意中作者以兩位手藝人的高超手藝為話題,借壹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
第3 / 6頁
引導學生感受民風民俗、生活詩意和百姓人性的光輝;學習多角度、多手法描寫事物的手法,學習欣賞比較復雜的記敘類文章;體會含義幽默的詞語 句子 ,感受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體會漢語豐富的表現力,培養基本的語感。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到民間采風,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
形式:通調查法、查找文獻法搜集材,整理、分析材料,形成成果。
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關註身邊的民風民俗,認識和熱愛民族文化。
八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三)
第五單元 以古代生活為專題(古詩文)
(壹)達成目標
1、知識與能力:提高閱讀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掌握壹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了解壹些古代文化常識。
2、過程與方法:加強朗讀和背誦,註意整體把握,主動探究以及延伸拓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加強文化素養,培養熱愛 傳統文化 的感情。
(二)各課的基本內容
《與朱元思書》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壹百余裏秀麗的山水景物。
《五柳先生傳》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 愛好 、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壹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表現了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
《馬說》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遇知己,方可發揮才幹,否則必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
《送東陽馬生序》從難得書、從師、奔波辛勞、生活困頓幾方面,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則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
(三)單元教學要求
學習本單元,不僅要註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品味這些詩文的優點意境和深邃哲理,還要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積累文言語匯。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以?古詩苑漫步?活動,培養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形式:梳理過去學過的古典詩詞,可通過分門別類輯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聲情並茂誦古詩的活動形式開展。
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多種藝術形式解讀古詩的熱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古詩的魅力,培養交流與合作能力。
第六單元 以古代生活為專題(古詩文)
(壹)達成目標
1、知識與能力: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2、過程與方法:加強誦讀和積累,讓學生主動探究和整體把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各課的基本內容
《小石潭記》作者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對小石潭自然風景的描繪中,借被遺棄於荒遠僻地的美好風物,寄暗自己不幸的遭遇,傾註怨憤抑郁的心情。
《嶽陽樓記》作者以簡法凝練的語言,描述洞庭湖的大觀勝景,在記山水景中,寓含作者政治主張,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醉翁亭記》表現作者曠達情懷,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而又自得其樂。
《滿井遊記》寫郊遊所見所感,描寫北國早春的秀美景色,抒發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詩五首》這是傳統名篇,表現了古代詩人對時代和生活的認識,抒發了詩人的情感和理想。
(三)單元教學要求
學習本單元,不僅培養學生欣賞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感情,而且學習古代仁人誌士憂國憂民,與民同樂的胸懷情操。
(四)綜合性學習
內容:?背起行囊走四方?專題,或?家鄉風景獨好?介紹家鄉風景名勝,人文景觀;或?名山大川知多少?舉行有關名山大川知識競賽;或?模擬旅趣味多?,介紹西部風景名勝和山水風光;或?山水讀詞古今考?,開展研究風景名勝中的名詩名聯等。
形式:結合地理、歷史、古詩名聯,開展參觀、考察、訪談和查找資源等活動。
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實地考察和圍繞某壹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積累名言警句,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
二、閱讀教學建議
1、要讓學生好好讀課文,讀出作家的思路,讀出全篇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情與理解;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內容;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表獨特見解;
4、課文內容互相參證或比較閱讀;
5、對課文不要做?空洞?分析,壹定要切合實際應用。
三、綜合性學習教學建議
1、要求在老師指導下,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在與人交際中學習;
2、學生可自定項目,自設目標,自選方法進行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