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宋朝之美_讀茶錄

宋朝之美_讀茶錄

《茶錄》是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計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論述諸器材料及使用要點。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茶學專著之壹。

蔡襄(1012~1067),北宋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字君謨,為北宋著名茶葉鑒別專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制北苑貢茶,創制了小團茶,聞名於當世。

原文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註臣蔡襄上進(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轉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2),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伏惟清閑之宴,或賜觀采,臣不勝惶懼榮幸之至。僅序。

註釋

(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註:朝奉郎、右正言,皆為北宋官職名。起居註,我國古代專門記錄帝王言行的冊籍。《隋書·經籍誌》說:“起居註者,錄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

(2)丁謂茶圖:丁謂(966~1037),字謂之,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貢茶,創制大龍風團餅茶, 是宋代最貴重的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贊道“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著有《北苑茶錄》三卷。

上篇論茶原文

色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 (1),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開試(2),以青白勝黃白。

黃儒《品茶要錄》曰茶芽方蒸,以氣為候,視之不可以不謹也。試時色黃而粟紋大者,過熟之病也。然雖過熟,愈於不熟,甘香之味勝也。故君謨論色,則以青白勝黃白;余論味,則以黃白勝青白。

香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

朱權《茶譜》載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

《續茶經》則雲茶性淫,易於染著,無論腥穢及有氣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味 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3)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4) 。

? 宋子安亦雲獨北苑連屬諸山者最勝,北苑前枕溪流,比涉數裏,何茶氣皆弇然色濁,味尤薄惡,況其遠者乎?亦猶橘過淮為枳也。

藏茶 茶宜箬葉而畏香藥(5),喜溫燥而忌濕冷。故收藏之家,以箬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壹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禦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於凈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壹兩重乃止,以鈐箝之(6),微火炙幹,然後碎碾。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

碾茶 碾茶先以凈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

羅茶 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7)。

候湯(8)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沈,前世謂之蟹眼者(9),過熟湯也。沈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

熁盞(10)。“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茶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11);湯少茶多,則粥面聚(12)。鈔茶壹錢匕,先註湯調令極勻,又添註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壹水兩水(13)。

註釋

(1)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相工,以替人占相為職業的人。瞟,邪視。

(2)建安:漢時縣名,唐稱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其縣境有建溪、鳳凰山等,以產“北苑貢茶”聞名。

(3)北苑鳳凰山:鳳凰山在福建建安縣西二十裏,為“北苑貢茶”的主要產地。鳳山在溪東,凰山在溪西,合稱鳳凰山。

丁謂雲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室絕崦,而崗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

(4)前世之論水品者:指唐代張文新撰《煎茶水記》,書載陸羽所列二十品: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壹;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壹;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遊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臺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明朱權另序四品: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壹,鐘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

(5)茶宜箬葉而畏香藥:箬,讀作弱,葉如竹而柔弱。畏香藥,茶葉有很強的吸異味性,所以最怕和別的香料藥物擱置壹起。

(6)以鈐箝之:鈐,炙茶器具。見下篇:“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7)粗則水浮:水浮,指茶末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末不融溶。

(8)候湯:古人點茶專用木語。指掌握煎水的適度,陸羽《茶經》“五之煮”中言:“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壹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後人言未熟未滾的盲湯茶味未出故不可飲,過熟過滾的老湯茶乏而苦故不好飲,已熟初滾的嫩湯甘滑香冽才是可供飲用的絕佳茶湯。或言:“湯嫩則茶力不出,過沸則水老而茶乏”。可見,點茶水要煮到恰到好處,不老不嫩。

(9)前世謂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魚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詩》:“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浮”。蟹眼形小而細,突而圓,比起魚目的大而粗,扁而平,它才是水熟而滾的初始情狀,是真正的水熟而未老的嫩湯。  

(10)熁盞,古人點茶專用術語。即在註湯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給茶盞加熱。熁,《集韻》解釋說:“火迫也”。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指出:“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宋定盞胎骨細膩潔白,釉色潤亮,器型規整,印紋精美,質地遠較建盞為優,且距汴梁近,而宋徽宗舍近求遠,獨崇建盞,正為黑定、紫定胎壁極薄,熁盞後會迅速冷卻,難以保溫,冷則茶不浮,水痕易現,不適合鬥茶的要求。而建盞胎體厚重,“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因此,鬥試家自不用。

(11)雲腳散:古人點茶專用術語。指茶少水多時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雲腳壹樣散亂。雲腳亦茶名。

宋梅堯臣《宋著作寄鳳茶》言:“雲腳俗所珍,鳥觜誇仍眾。”雲腳,鳥觜皆雲茶。 

(12)粥面聚:古人點茶專用術語。指水少茶多時.茶葉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壹樣。建人謂之雲腳粥面。

? 宋子安雲“芽擇肥乳,則甘香而粥面著盞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則雲腳渙亂,去盞而易散 ”則粥面雲腳亦視乎茶之優劣。

(13)曰相去壹水兩水:古人鬥茶,決勝負不止壹次,例如鬥三次有兩次先見水痕者為負。宋晁補之有詩雲:“建安壹水去兩水,相較豈知徑與渭?”

 

  下篇論茶器原文

茶焙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

? 茶籠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

? ? 砧椎(1) 砧椎蓋以砧茶;砧以木為之;椎或金或鐵,取於便用。

? 茶鈐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鍮石皆能生鉎(2),不入用。

茶羅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冪之(3)。 (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茶盞(4)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5),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 茶匙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 (明朱權以椰殼為之亦佳)

? 湯瓶 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註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 (朱權曰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沈)

註釋

(1)砧椎:砧,讀音真,砧板。椎,捶擊具,如木椎、鐵椎。

(2)銅及鍮石皆能生鉎:鉎,《集韻》解釋說:“鐵衣也”。即金屬的銹。鍮石,天然黃銅,自然銅或銅與爐甘石***煉而成的黃銅。

朱權《茶譜》曰金、銀、銅、鐵皆能生鉎,以青礞石為之最佳。《茶經》載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

(3)授湯中揉洗以冪之:冪,覆蓋、罩住。

(4)茶盞:茶杯。《方言》“盞,杯也”。宋茶盞的名貴品種眾多,兔毫盞:釉面分布條紋狀析晶斑紋,細如雨絲,軟如兔毫;鷓鴣斑盞:釉面花紋呈圓狀斑點,如鷓鴣鳥膺美羽,又若油珠浮水,亦稱油滴盞;木葉盞:在盞中填入桑葉、菩提葉等燒制而成;貼花盞:以剪紙貼入胎體燒制而成,華美而高貴;柿紅盞:釉色如秋熟柿;烏金盞:純色黑秞,簡樸幽森。

(5)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紺,深青帶紅的顏色。紋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細絲狀白色斑紋,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為建安貢品,北宋時皇家專用。

原文

後序 臣皇佑中修起居註(1),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後知福州,為掌書記竊去藏槁(2),不復能記。知懷安縣樊紀購得之,遂以刊勒行於好事者,然多舛謬(3)。臣追念先帝顧遇之恩,攬本流涕,輒加正定,書之於石(4),以永其傳。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給事中臣蔡襄謹記(6)。

註釋

(1)臣皇佑中修起居註:皇佑為北宋仁宗年號,時在公元1049~1053年間。

(2)後知福州,為掌書記竊去藏稿,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書記,府衙屬官,掌管箋奏公文。

(3)多舛謬:舛,讀如船,錯亂義。

(4)書之於石:宋治平元年(1064),懷安令樊紀將蔡襄所書《茶錄》勒石,真楷小字,被視為書中絕品。

(5)治平元年:治平為宋英宗年號。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

(6)三司使、給事中:俱北宋官職名。北宋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宋給事中分治門下省日常公務,審讀內外出納文書,駁正政令、授官之失當者,日錄奏章以進,糾治其違失。

又註:

1珍膏亦稱“茶膏”。古代制茶輔料。宋朝制作團餅茶時在茶體外面刷敷膏液,主要為增進美觀和延緩陳化。

2鵝溪絹產於四川省鹽亭縣鵝溪的絹帛。唐代貢品,宋人書畫尤重之。宋蘇軾《文與可有詩見寄次韻答之》:“為愛鵝溪白繭光,掃殘雞距紫毫芒。’’

3鬥試此指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始於唐,盛於宋。《梅妃傳》載玄宗與梅妃妃鬥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壹座光輝。鬥茶今又勝我矣。"妃應聲曰:"草木之戲,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任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又宋江休復《嘉祐雜誌》言蘇才翁嘗與蔡君謨鬥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續茶經》蘇才翁鬭茶用天臺竹瀝水乃竹露非竹瀝也,若今醫家用火逼竹取瀝斷不宜茶矣。)

4北苑茶,建茶之美者,號“北苑茶”。《續茶經》曰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北苑之名始於五代,宋人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記有:“建州龍焙面北,謂之北苑”。嘉靖《建寧府誌》亦載:“龍啟(五代十國延均年號)中,裏人張廷暉以所居地宜茶,悉輸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壹》推究其源:今建州鳳凰山,土人相傳謂之“北苑”,言江南嘗置官領之,謂之“北苑使”。予因讀李後主文集,有《北苑》及《文苑記》,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內園使。李氏時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競貴之,謂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學士甌”之類,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晉公為《北苑茶錄》雲:“北苑,裏名也,今曰龍焙。”又雲:“苑者,天子園囿之名。此在列郡之東隅,緣何卻名北苑?”丁亦自疑之,蓋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誤傳,自晉公實之於書,至今遂謂之“北苑”。

5鍮石,鍮音偷,天然黃銅,自然銅或銅與爐甘石***煉而成的黃銅。三國魏鐘會《芻蕘論》“莠生似禾,鍮石像金。”

6龍鳳團茶,北苑茶以"龍鳳團茶"而著稱於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樣在茶餅上穿孔,而以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出之。宋太平興國年間( 976 -- 983 ),貢品主要是龍鳳團茶。鹹平( 998 -- 1003 )初,丁謂造"大龍團"進貢皇室,品質較龍鳳團茶尤良。慶歷中( 1041 -- 1048 ),蔡襄造"小龍團",較"大龍團"又勝壹籌。自元豐至紹聖間( 1078 -- 1097 ),"密雲龍"和"瑞雲翔龍"間出,其品質益貴重。

7茶焙,烘茶葉的器具,焙音倍。古代漢族制造茶葉的手工業作坊亦名茶焙。據《宋史·地理誌》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北苑禦用焙茶作坊亦稱龍焙。丁謂總記建溪官私諸焙千三百三十六耳。

8《北苑茶錄》亦稱《建安茶錄》,約成書於宋鹹平二年(999),今已不傳,凡三卷,記述貢茶采制之法。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謂鹹平中為閩漕,監督州,創造規模,精致嚴謹。錄其園焙之數,圖繪器具,及敘采制入貢法式。”

9轉運使,宋初為集中財權,置諸路轉運使掌壹路財賦,並監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為都轉運使,簡稱漕,實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

10點茶,宋代流行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註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註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註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有別於唐代的煎茶法。

11不第建安之品,黃儒《品茶要錄》昔者陸羽號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謂草茶。何哉。如鴻漸所論,蒸筍並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又論福建為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由是觀之,鴻漸未嘗到建安歟。《宣和北苑貢茶錄》曰? 蓋昔者,山川尚閟,靈芽未露,至於唐末,然後北苑出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