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的筆順筆畫:橫、點、撇、橫、豎。
平,漢語壹級字,讀作bēng、bìng、pián或píng,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樂聲舒緩、氣息舒徐,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語平舒也”,由此引申出不傾斜、沒有高低凹凸的地勢、使寧靜、使高低相等、齊壹、用武力鎮壓、公正等含義。
平,會意字。“平”字最早見於晚周金文,尚未見於甲骨文中。在字形上,金文中的“平”字(晚周青銅器上)由“八”和“垂腳”(金文中的“於”字壹樣往左下彎的)組成。小篆中的“平”字則將“八”放到小篆的“於”裏構成的。
到了漢代,《禮器碑》等隸書中的“平”字將小篆中“平”字的垂線拉直,豎末的鉤筆也省去,由此發展而為楷書中的“平”字。
在字義上,“平”字的本義是樂聲舒緩、氣息舒徐,引申泛指安舒、寧靜,又引申為不傾斜(表面高低相等)、沒有高低凹凸的地勢(平原、平地)、使寧靜(使平靜)、使高低相等(使平坦)、齊壹、用武力鎮壓(平定)、公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