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漢
教學課時 壹課時
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我的第壹本書》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壹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所選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憶錄,有的是傳記,講述的是作者壹段難忘的人生歷程,它們會讓我們體悟到人生奮鬥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要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還要註意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我的第壹本書》講述的是牛漢對他的第壹本書永誌不忘,那本書承載著壹段感人的故事。即使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人生征途,飽嘗了世間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銘記那“第壹本書”,我們結合時代背景,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註重抓著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壹起在品味,分享這壹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壹、教學目標:
(壹)知識與技能
1、識記重點字詞,做到會讀,會寫並理解其含義。
2、通過課文,認識和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第壹本書”的深刻內涵。
2、引導學生復述“第壹本書”的故事,在復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無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領會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父子之情、同學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培養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2、難點:認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體會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思路:整體感知---復述故事---自主閱讀(品味關鍵詞句)---合作探討閱讀(研讀賞析)----拓展延伸(課後練筆)
五、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痛苦和磨難造就了偉人,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曼*羅蘭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活裏充滿了貧困 .憂慮.孤獨和辛苦.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貝多芬,米開郎琪羅,托爾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們壹起來感受壹段苦難的生活,學習牛漢的壹篇隨筆<<我的第壹本書>>.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壹本書卻永誌難忘。現在,讓我們壹起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圍繞著第壹本書演繹了怎樣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壹本書的深刻含義。(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2、默讀課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積累幾個重點詞語,請學生復述“第壹本書”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
3、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在文中,寫壹本書僅僅指那課本嗎?明確:否
(2)、想壹想,作者在文中寫了自己怎樣的生活?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點撥:父子之情,同學友誼,人與狗的情趣。
(3)、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壹本書的呢?
明確:作者追憶“第壹本書”的心情是沈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壹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因為那本書裏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壹點樂趣和溫情。
(4)、探究:討論“我的第壹本書”的深層含義。
明確:“我的第壹本”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壹課。這人生的第壹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三)研讀與賞析
1、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壹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麽?
明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沈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窮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紮,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麽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壹起,和小動物們在壹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麽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壹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特意地補述了他壹生的“出息”,“他壹輩子挎著藍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什麽“出息”?作者為什麽作這樣的交待?
明確: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壹名,這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喬元貞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就“是他壹生唯壹的壹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壹些的學校上學去,而喬元貞這樣壹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壹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壹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紮,還能有什麽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裏,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3、“我的第壹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確:這裏的“枉”可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的,無意義地。作者的第壹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壹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壹本書裏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壹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壹本書,更是人生的第壹本書。如果這第壹本書不寫出來,那麽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妳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妳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本”既指第壹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
(四)小結
本文是牛漢的壹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壹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五)拓展延伸
我知道,同學們在妳們成長的過程中有苦,也有樂。(留守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妳們的苦難也許要多壹些.)請大家來暢談我們的苦難,讓我們正確認識生活的苦難。
苦難是壹個人成長中的壹筆終身受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也不能忘本!
作業:寫壹寫,自己成長中的苦難
板書設計
我的第壹本課本
我的第壹本書 生活的艱辛
人生第壹課 父子情
同學情
人和狗的情趣
教學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註重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寫作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特別註意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深對課文所展示的生活境況的認識,去想象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