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是深秋拂曉時分的長安景色和自己羈留長安思念故鄉的心情。
其中第二聯“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意思是說夜色慢慢退去的時候,夜空裏還有幾顆殘星,壹對南歸的大雁從空中飛過。正滿心沈浸於此景的詩人,這時聽到有人在樓上吹笛的聲音。想來此人也是壹夜未睡,吹笛聊以抒發內心的憂愁。
這裏趙嘏不僅僅寫出了高樓上的笛聲,還寫出了那人的姿態,“人倚樓”,或者是詩人親眼所見,或者是想象,但是它都與此情此景相貼合。
正是這個“倚樓”,壹方面它更加襯托出作者難以負擔的思鄉之情,另壹方面因為這種內涵,倚樓這個姿態愈發顯得具有美感。所以當時的杜牧特別喜歡這句詩,他直接稱趙嘏為“趙倚樓”。於是後人提到趙嘏的時候,也都稱他為“趙倚樓”。
這種由佳句而得雅號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並不少見。比如:1、東晉詩人謝靈運因《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而人稱“謝春草”。
2、晚唐詩人慣休因“萬水千山得得來”而人稱“得得和尚”。
3、宋代宋祁因《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而人稱“紅杏尚書”。
4、宋代張先有“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而人稱“張三影”。
5、宋代詞人賀鑄因《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若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被人稱為“賀梅子”。
6、宋代秦觀因《滿庭芳》“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而被蘇軾稱其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7、宋代詩僧如璧因“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人稱“倚松道人”。
8、元代張翥因“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人稱“張了卻”。
9、清代王士禎因“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而人稱“王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