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意思是:壹個人制定了高目標,最後仍然有可能只達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壹個中等的目標,最後有可能只能達到低等水平。
出處《周易》。
作者春秋時期孔子所撰。
擴展資料:
1、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壹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壹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2、後世影響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壹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周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壹部典籍,影響極大? 。
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壹。若無《易經》之啟發,“北宋五子”的學問幾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
百度百科-周易